司马金龙墓陶俑完成乳胶粘接、石膏补配工作
大同市博物馆 唐慧娟
大同市博物馆1959年成立以来,历经六十余载。经过几代博物馆人的共同努力,完成历史性改扩建,逐步发展成为集展览、收藏、研究、科技保护、公共教育、国内外交流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伴随大同市博物馆的不断发展,文物科技保护修复力量也在不断壮大,从起初的简单修复、兼职修复逐步发展到今天的综合保护、专业修复。馆藏文物司马金龙墓陶俑的保护修复,见证了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的发展历程。
科保工作 初露头角
博物馆历来重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早年在工作繁重、人员紧缺的时期,也从未间断这一重要工作的持续和发展。在1988年至2006年期间,馆里派遣工作人员分别参加了全国文物鉴定与保护培训、全国出土文献(抢救、保护、整理、研究)骨干培训、全国古陶瓷修复技术培训和全国青铜器修复技术培训等多个国家级技术培训学习,带回当时先进的保护修复技术和成熟的保护修复理念,在馆藏文物保护修复中实践应用,使得一批残损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2008年搬迁至红旗广场后,在办公场所紧缺的条件下规划出专门区域成立技术室,由2名专职修复人员和3名兼职人员组成,正式从事馆藏文物的修复技术工作。期间司马金龙墓陶俑完成乳胶粘接、石膏补配,达到“修补复型”初级研究阶段。
同时,与国内文物保护修复权威机构合作实施多项保护修复协议项目,主要涉及陶瓷器、铜器、铁器、壁画等多种质地文物。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多项馆藏残损陶器、残损铜器保护修复项目,与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合作完成“马辛庄北魏墓葬壁画保护修复”项目,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合作完成“大同云波里北魏墓葬壁画保护修复”项目。
注重科技 茁壮成长
随着国际、国内文物保护事业的迅速发展,文物科技保护工作凸现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博物馆经多方筹措、努力、争取,通过培训和进修培养专业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员,承担残损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后又逐年招收专业技术人员,于2012年改扩建修复区域并配备基础修复工具、设备成立修复室。到2014年,博物馆承担文物修复的人员(包括兼职人员)共11人,其中高级职称者1名,中级职称者4名,初级职称者3名,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10人,其中研究生2名,本科6名。所有人员均参加过国家文物局举办的不同质地文物的修复专业培训或曾在国内知名修复单位进修学习,涉及陶器、瓷器、石器、铜器、铁器、金银器、彩塑、壁画和古籍等多种质地文物,且都以优秀的成绩圆满完成培训学习任务,获得相应的保护修复技术证书,有着技能齐全的文物修复队伍。博物馆于2014年1月取得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业务范围包括石器、陶器、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器、壁画、石刻砖瓦、书法绘画、钱币、古籍善本、玻璃、琉璃类文物。
保护修复能力的极大提升,得益于馆里先后派遣多名工作人员参加了全国铁器文物保护修复培训、山西南部彩绘泥塑保护修复技术培训、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培训和全国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培训等多项技术培训学习。先后与国内多家高水平文保机构合作开展保护修复项目,选派工作人员跟进学习,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完成“馆藏珍贵书画修复项目”;与云南化石修复领先机构合作完成“馆藏天镇甲龙的保护修复项目”;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合作完成“大同关帝庙出土窖藏鎏金铜佛造像的保护修复”和“大同东风里整体搬迁辽墓壁画保护修复”;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完成“山西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和云大金代壁画保护修复”,并完成大同市科技局课题“大同馆藏金代壁画表层胶膜去除研究”。
努力攀登 再创佳绩
大同博物馆御东新馆为文物保护修复提供了良好的场馆环境,配置有综合修复室、书画修复室、分析检测室、除菌室、样品前处理室、摄影室、鉴赏室等,修复工作面积近1000 平方米,配备了空调和通风设备,工作环境清洁无尘。于2015年成立科技保护部和文物修复部,随后不断配备和更新保护修复设备,分批次购置了便携式X荧光能谱仪、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系统、便携式傅里叶红外光谱仪、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热释光年代测定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离子色谱仪、红紫外照相机等分析检测设备,以及文物激光清洗机大型文物修复设备,这些设备使博物馆具有一定的分析检测能力,如显微组织分析、化学成分分析、物质结构分析、微观形貌分析、图像数据分析、材料性能研究以及影像文字记录与编辑,能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文物信息,揭示文物的内部、微观结构和微小细节,研究其蕴藏的历史信息和相关价值,实现对文物的二次发掘,为文物修复提供依据和保障。科技保护和修复工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文物的资料提取、绘图、记录、档案整理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详细的操作流程,保证了每件文物修复资料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2016年实施了馆展厅空气净化、展柜恒温恒湿工程,并根据实时监测数据进行效果评估及调整优化。2017年实施低氧恒湿库房建设项目,提升博物馆预防性保护能力。
同时引进和培养了一批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人员,现有专职人员10名,其中硕士研究生4名,其他人员均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涉及文物保护、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材料化学、考古、建筑、艺术等多个专业。
专业人员注重学习交流,近年来参加了全国壁画保护修复技术培训、全国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培训、全国馆藏文物保护、修复专业技术培训,分别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及其他技术先进单位开展了“大同市博物馆馆藏书画保护修复”“山西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出土丝织品保护修复”“北魏‘毛德祖妻张智朗’彩绘石椁保护修复及复原”等多个项目合作,学习书画、丝织品等相关保护修复技术,并参加了“古代材料研究专题研讨会”“2016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壁画论坛”和“中国古代漆器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参加“第六届文物保护领域物联网应用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暨文物保护领域物联网建设技术创新联盟理事会全体会议”,多次团体参观故宫博物院文物医院,学习其相关配置、工作流程和运行经验。
近年来,完成御东新馆基本陈列展、北魏明堂遗址陈列展、西京风华——大同辽金元民族融合文化展,馆外展“西京印迹——大同辽金文物展”,联合展览“从平城到敦煌——甘肃与大同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琅琊王——从东晋到北魏”“浑源彝器及诗经中的青铜器特展”等展览中残损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其中新馆基本陈列又对司马金龙墓陶俑进行科学分析、釉料彩绘成分确定、原材料原工艺做旧处理。现部分陶俑在馆内魏都平城展厅京都平城单元展示,其俑阵依照贵族出行仪仗规制,表情生动,气势恢弘,再现了当时贵族的出行盛况,恢复了国内迄今为止北魏时期阵容最大的俑阵。
在完成大量馆藏残损文物保护修复的同时,积极开展相关专题研究,对馆藏北魏金饰铺首、北魏金银器、北魏玻璃器、北魏蜻蜓眼分别进行科学分析和制作工艺研究;对北魏张智朗彩绘石椁颜料、北魏彩绘陶俑颜料、东风里辽代壁画颜料进行科学检测分析;对馆藏南郊北魏墓群出土漆器残片进行制作工艺和成分分析,完成的文章《大同地区出土漆器残片初步分析》入选《中国古代漆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并受邀作大会发言。
组织人员编写市博物馆多项重要保护修复项目总结报告,分别为“北魏‘毛德祖妻张智朗’彩绘石椁保护修复报告”“大同市东风里辽代壁画墓整体搬迁及保护修复报告”“山西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的保护与修复”“大同关帝庙窖藏出土铜造像保护修复”“大同城墙明代铁炮保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