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以左云县为例谈大同地区清代四合院的建筑特色

大同市博物馆 冯汉卿

  山西大同,作为我国古代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交错带之一,民族之间相互交往,融合文化体现在了方方面面,民居也不例外。与山西南部地区的堡寨聚落建筑文化相比,大同则以合院式的民居建筑为主。而且,探讨大同民居的地方特色也是认识大同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内涵的必由之路,它承载着大同的文化形态。本文以左云县现存清代民居为例,从该县所存清代民居的现状、建筑特色、装饰风格等方面入手,探析大同传统建筑的特色。

  左云县现存清代民居除两处仅余窑洞外,其他十七处所采取的布局形式皆为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若整个院落呈“口”字即为一进院,呈“日”字为二进院,呈“目”字为三进院。左云的四合院与我国北方其他地区相比在形制上大同小异。在这十七处四合院中,三进四合院两处,主院带跨院一处,二进四合院六处,一进四合院八处。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八处一进四合院中,有不少是位于街边的商户,如厚德泉旧址、德茂功旧址、南门街当铺旧址、太平街74号民居、鼓楼街82号民居。彭糖坊旧址虽为二进四合院,但其中也包含制糖作坊,为店、坊、宅三位一体的院落。这六处民居采用的这种融商业和居住于一体的形式,即前店后宅式的院落,可以说是左云县清代民居的建筑特色。这种建筑特色在我国城市的出现和演化中有着漫长的历史。早在北宋时期,由于当时商业和手工业的大发展,早先那种封闭的里坊形制的集中规划格局慢慢变得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需求。于是乎,以住宅和店铺混合的街道形式逐渐替代了旧有的里坊制。在北宋时的东京开封出现了沿大街两侧开设铺面经营,其后为商铺主人住宅的院落。这一景象在北宋张择端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多有体现。

  同时,与晋中的院落相比,这些民居不但在规模上要小很多,在奢华程度上也远有不及。众所周知,不管是经营地域的广阔还是所拥有的财富,晋商在清代都位列商帮之首,但其构成来源则主要以晋中平遥、灵石、太谷、榆次的商人为主。在清代,左云作为一个由卫改县的新兴城市,本身就是人贫地瘠,同时驻军的撤走也削弱了当地的消费能力,导致在左云没有出现呈一定规模的商人集团。即便有少量商人,也多经营小本生意,并无豪商巨贾。这在清代所修的《大同府志》和《左云县志》中有相应的记载。因此,现存左云县清代民居最大不过三进院,小则一进院。

  左云县的清代民居的成型与左云县在清代的历史以及当时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左云在清以前的主要职能是防御蒙古部族的入侵。随着清王朝的建立,蒙古成为清朝的一部分,边境线北移,与游牧民族和对俄贸易的重心也随之移往归绥,甚至是外蒙与俄罗斯之间的恰克图。大同不再是繁华富庶不下江南的九边重镇,左云也由卫改县,成为了一个内陆县城。而且,随着驻军的裁撤,左云也失去了当地主要的消费群体,经济活力萎靡不振。同时该地气候寒冷、山多地少,农业经济得不到好的发展,再加上清代时左云县的居民恋土怀乡之情甚浓,以至于没有形成大的行商团体,留存至今的清代民居以小为主。总之,左云县的清代民居受历史变迁和环境的影响,在其各方面都体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性,具有很强的研究性,值得大家关注。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能源革命 造福人类
   第04版:广告信息
   第05版:综合新闻
   第06版:文旅周刊
   第07版:广告信息
   第08版:专版
让我们一起眺望诗和远方
若有闲趣,到大同古城寻你的故事
大同三诗人诗作入选《中国跨年诗选》
《左云何村故事》出版
浑源县妇联携手爱心企业开展爱心捐助活动
以左云县为例谈大同地区清代四合院的建筑特色
“爱心小食堂”温暖老人心
山西省第二届金牌导游大赛总决赛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