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通篇彰显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五中全会《建议》中当前与长远、民族与世界、国内与国际、顶层设计与基层治理等范畴的辩证关系,深刻认识五中全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系统谋划、战略部署,深刻理解以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通篇贯穿着唯物辩证法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等科学的思想方法,体现出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唯物史观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顶层设计与指导社会实践的科学运用。学习领会五中全会精神,不仅要学习《建议》提出的远景目标和战略部署,更要学习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准确把握变与不变的内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中“不变”的逻辑中心是一以贯之地坚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马克思说:“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蕴含着初心使命的《建议》,是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新蓝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超越,是中华民族对改造世界的勇气和担当,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的辩证统一。
《建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精神内涵和理论要义。“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规律性的探索,彰显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蓬勃生机和鲜明的实践品格。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中“变”的思想,就是通过改革创新,解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不协调的问题,破除制约发展的瓶颈和运用好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总体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建议》就是这个新历史起点的新蓝图,把握“一个背景、三个点、四个对立统一的概念”,有利于深化对《建议》中阐述的“变”的核心要素的认识。其中,一个背景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三个点”分别是交汇点、转向点、转化点。交汇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转向点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二版)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的要求和衡量的标准更高了;转化点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变化带来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和新要求。“四个对立统一的概念”是当前与长远、民族与世界、国内与国际、顶层设计与基层治理的整体认识。
深刻理解四个对立统一关系
从当前与长远的辩证关系来看,立足当前就是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与最大实际,精准到位、扎实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眼长远就是要精心谋划、开好新局,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必须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有机衔接。《建议》特别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物质生活内容和经济活动方式,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精神生活实质和表现方式,也是基于物质生活条件的主观反映。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持续建设和发展,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正向着高收入国家迈进。这反映在人们的精神思想上,体现出中华民族整体的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民族自觉。
从民族与世界的辩证关系来看,民族与世界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世界是各民族共同的世界、民族是世界之中的民族,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范畴下,才能正确地梳理世界和民族的关系,谱写丰富的、鲜活的、真实的人类共同发展史。就其现实性而言,我们既坚持差异性存在,又遵循融通性交流;既尊重世界各民族的历史特点,又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环境,积极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这种民族与世界的辩证统一,双向发展,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与辩证法。
从国内与国际的辩证关系来看,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的实践关照,体现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立场和思维法则。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既涉及国内也涉及国际,既包括供给侧也包括需求侧,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建议》指出,从战略抉择的支撑看,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万美元,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这是全球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消费市场;同时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是立足国内循环的基本客观前提。发展是开放的发展,开放是发展着的开放,处理好开放和自主的关系,有利于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央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新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作出的重大科学判断和重要战略选择,为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供了科学判断,为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指明了方向,是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遵循原则。
从顶层设计与基层治理的辩证关系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进入新发展阶段,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要与时俱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定型、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在编制、实施“十四五”规划时,要正确把握“顶层设计”和“基层治理”的关系,一方面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发展与安全、战略与战术等关系,更好地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有效防范和应对可能影响现代化进程的系统性风险,着力提升设计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制定出一个高瞻远瞩、务实管用的规划。另一方面,根据党中央确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将治理向基层延伸,强化基层治理模式的探索,将基层治理能力转化成治理优势,将国家制度优势转变成实践优势,最大程度地汇集更多资源,提高治理的效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进各项目标任务落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统筹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中所体现的如上四个对立统一关系,其实质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继承与创新的辩证思想在新时代的具体表现,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阐明了社会发展中客观规律与主体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一般来说,社会实践的新变革、新趋向、新建构与新发展,会构成民族、国家乃至世界多主体、多元素、多关系的交互构成和群体实践,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的发展结构。时代在发展,标准在提升,在新时代牢牢把握好继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把理论深化与推进改革创新的发展结合起来,基于推动社会创新发展核心要素的分析,剔除被实践证明了的需要淘汰的因素,破除阻碍发展的瓶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建立更为合理的、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社会发展的活性要素和科学化水平。
纵而观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建议》作为新时代的新蓝图,为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原则和基本思想。对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行辩证法释读,客观地、全面地、系统地学习《建议》的丰富内容及精神实质,科学认识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发展条件,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从“变与不变”的唯物辩证法高度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和实践方略,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作者分别为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所长;山西大学机关党委副书记)
(原载2020年12月19日《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