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是一部读不完的大书。当你漫步街头小巷,那青石路面,那飞檐斗拱,那古韵院落,无不弥漫着浓浓的老城味道。古建筑留下了千年历史的绝响,古民居镌刻着深邃的历史信息,老手艺传承着不灭的历史符号,老戏台寻觅着远古的历史声音。古城的一砖一瓦,古城的点点滴滴,总会让你产生无尽的遐思,留下难忘的记忆。
非遗,作为古城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记录着古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漫步古城,时时可以感知到非遗文化馨香,有温度,有历史,充满生活气息。
作为大同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项目,大同刀削面为古城美食旅游增添亮丽一笔。漫步古城,走进任意一家刀削面馆,来一碗刀削面,那筋道的面条入口爽滑,那多汁的臊子口齿留香,那连汤带面一起喝下去的“吸溜”声,又是最动听的美食“音乐”。来一碗刀削面,总会给人无尽的力量。
来到潘家园,追寻的不仅仅是古玩字画带给我们的历史印记,还能嗅到浓浓的醋香。作为大同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项目,刘老醯醋坊为各地游客捧上了精致的“醋之盛宴”。“刘老醯儿”创始于1956年以前,由刘福太创立于大同府缸角,记载于《山西省大同市地名志》和《大同餐饮史记》,1956年刘老醯儿醋坊和协同和等10多家私人作坊公私合营成立新华酿造厂,记载于《大同市志(上册)》,1959年变更为大同市酿造厂,1995年,刘福太之孙、大同酿造厂职工刘西竹开设“大同市酿造厂经销点”,同时开设店中店“刘老醯儿醋坊”,2010年刘西竹之女刘秀敏在云冈食货街重新开设前店后厂“刘老醯儿醋坊体验店”至今。2019年独家许可给大同市平城区刘老醯醋坊使用。历史传承脉络清晰的刘老醯醋坊如今成为古城内的旅游打卡地。
捧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安民老人主编的《大同铜器》,走进古城内铜工艺制作车间,伴随着那“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我们感受到了大同铜器的历史厚重。大同铜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跌宕起伏,千锤百炼,世世代代铜匠艺人匠心永驻、不懈努力、坚守初心,谱写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之歌。
大同京汣文化创意传播中心从人的角度拍出有温度、有质感、有韵味的30余部大同非遗专题片,引发人的情感共鸣,唤起人的文化记忆,从而让人感到一座城市的文化厚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主创团队通过深入了解大同非遗文化,创新性呈现大同本土非遗元素,串联起非遗传承人、艺术家和受众对非遗文化的多元化思路,并利用各种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表达形式,加强产品与人的情感互动,进而提供更多文化传播方式与推广的可能性,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一股创新活力。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景区,非遗进厂矿企业,非遗与乡村游、工业游、古城游有效互动,非遗与研学旅行、微电影之旅融合推广,最终将这些线路产品拍摄成系列人文旅游专题片,制作成独具韵味的文创产品,并与企业互动,推向全国。
我市多位文化学者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活态传承为特征的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传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大同市对“非遗”深度挖掘,以不断创新发展的思路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一是注重“非遗”美食品牌化打造,推出了“大同滋味”系列美食,大力挖掘“凤临阁百花烧卖”“老大同什锦火锅”“北魏贡酒”“大同羊杂”“浑源凉粉”“大同刀削面”等食品技艺类项目,使其成为深受各地游客青睐的大同美食名片;二是注重“非遗”文创产品推广,开发“大同砖雕”“飞天结艺”“康氏绢人”“大同木雕”“大同剪纸”“大同铜器”等文创产品,获得“非遗”保护传承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三是将“非遗”文化参与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国家全域旅游城市创建之中,在古城保护与发展中,充分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特点、地域特征、时代特色,增加“非遗”展示项目和“非遗”元素,让“非遗”文化伴随着古城旅游逐步活起来、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