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开好局、起好步,创新无疑是源头活水,更是“第一动力”。高等学校要深刻理解创新驱动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加强创新供给是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新发展阶段的基本任务,努力在新征程中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于2020年10月26日-29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是今后五年甚至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开好局、起好步,创新无疑是源头活水,更是“第一动力”。认真学习领会《建议》,发挥高等学校的创新驱动作用,要深刻理解创新驱动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高等学校加强创新供给是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深刻认识高等教育加强创新供给是新发展阶段的基本任务。
深刻理解创新驱动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久发展的力量源泉和动力来源。创新驱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精神之魂。高等学校作为创新驱动继承和发扬的战略高地,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始终做到使命在心、责任在肩,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在规划“十四五”蓝图的发展路径中,《建议》把“创新”放在首要目标来强调,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且着重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核心地位”“战略支撑”“国家创新体系”,这些关键“定位词”,一致强调创新驱动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发展,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未来五年和中长期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 从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到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从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到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到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其中凝聚着我们党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丰富发展内涵的重要思想和经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的实践路径。
在更高起点上迎接挑战,十九届五中全会向全社会提出了伟大号召。全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即挑战,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高等学校是教育事业的最高殿堂,是新知识、新科技、新思想诞生的摇篮,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高地。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高等教育尤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我们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机遇。高校要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与时俱进抓好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引育等各项工作,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布局,释放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信号。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高等教育加强创新供给是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校是创新型人才的主战场,是创新型人才输出的孵化器,是创新性成果输出的厚土壤。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面对“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判断,高等教育如何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如何适应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迫切需要, (下转第三版)
是摆在各级各类高校面前的最现实的紧迫问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强创新供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强创新供给,高校就要在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上下功夫,破除“五唯”,激活创新潜力。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根本在于激发人才的创新潜力,破除“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唯奖项、唯帽子”的人才评价标准,就要建立更为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更加突出立德树人贡献度,更加突出科技素养评价,更加突出原创性创新成果产出,更加突出理论创新重大贡献或产业支持重大贡献,更加突出团队凝聚力和发展远景,进一步激活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潜力,推进个人创新与团队创造相结合、上游创新与下游创造相结合、单学科创新与多学科创造相结合,努力形成百花齐放的生动格局。
加强创新供给,高校就要在建立科学的学科发展体系上下功夫,打破“三多”,激发创新活力。学科创新能力是高校创新的源动力,是高校创新型发展的基石。“人多、项目多、成果多就是好学科”的传统观念已经不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需要。没有原创性基础理论成果、缺少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应用技术成果、更没有新的科学假设,学科的人再多、经费再充裕、文章再多,也不能占据世界行业领域的制高点。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打破“三多”,建立科学的学科发展体系,以“质量、成效、特色、贡献”为价值导向,以“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为基本方法,激发创新活力,产生更多、更具价值的原创性成果。
加强创新供给,高校就要在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上下功夫,打破“四多四少”,激发创新活力。创新型科技人才输出是高校加强创新供给的重要任务。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如何健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培养体系,同时,加强科技创新思维训练、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高校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只有打破“说教多、实践少,课内多、课外少,专业课程多、综合课程少,被动接受多、主动思考少”,科学分配教育时间,是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等教育加强创新供给是新发展阶段的基本任务
持之以恒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要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发挥高校的创新引领作用,建好实验室、融入科学城、提升创新圈,把“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打造成为创新者的家园、创业者的乐园,努力提升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
坚持不懈提供创新人才支撑。人才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其价值不仅在于拥有多少,更重要的在于如何使用。“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作为个体的人才越用越聪明,作为整体的人才越用越丰富。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高校要以人才为第一资源,集聚高水平师资、培养高素质人才,把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坚定不移办好思政课,紧盯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久久为功浓厚创新文化氛围。创新文化,广义上指与创新相关的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狭义上指创新的精气神,是一种有利于创新,让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能力的文化氛围,也是一种从价值理念、社会环境、人文氛围等不同角度来体现的文化形态。创新文化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存在隐性影响,是培育创新理念、培养创新人才、催生创新成果的土壤。营造崇尚创新的浓厚文化氛围,高校要以文化传承创新为重要职责,把文化创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让大学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让师生留下大学特有的文化印记。
面向新的考场、新的答卷,我们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必将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作者:山西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原载1月5日《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