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古城漫步

  第十回

  主办:大同古城保护发展中心  大同日报社

  A·街巷溯源 大同的里坊、胡同及街巷

  赵佃玺

  大同古城建城两千三百余年,春秋战国时代叫平邑,汉代叫平城,北魏建都平城,辽金时代称为西京大同一直至今。古城里棋盘式的街道将城市分为大小不同的方格。

  一.里坊

  最初的平邑与平城时代,是市场与居住区混杂在一起的。由于封建制度的逐步形成,官员、绅士和文人地位的上升,他们要在高门大宅里居住,所以开始市、坊分离,形成了里坊制。

  坊四周设墙,中间设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晚上关闭坊门。市的四面也设墙,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临街设店,交通大为便利。

  北魏时代是里坊制的极盛时期,平城城周三十二里,拓跋氏考察了当时的曹魏都城邺城,对平城城内的里坊建设做了很好的规划。其平城分为宫城(包括东、西两宫)、外城(多居官员文人)和郭城(为平民百姓所居)。《木兰辞》中的东市、南市、西市、北市均在平城的郭城内,其遗址即现在的东、南、西、北马市角。

  里坊制的形成,一是为居民居之,二是为防盗防火。城里先是有坊,每坊大约五十余户,后有里,每里大约五十余坊。坊户造册登记,为选拔壮丁方便,形成了最早的户籍制。花木兰当年代父从军,便是由里长筛选出来的。每坊有墙壁栅栏相隔,每到夜晚,巡逻人敲梆子巡查。辽金时代,大同城池缩小到周长二十里,里坊制没有变化,如华严寺前曰“舍利坊”,现在正府巷还有每隔50米一个隔段的建筑遗存。

  二.胡同

  元代,大同城周二十里,大同里坊逐步叫成胡同,“胡同”一词最初见诸《元杂曲》。戏剧家关汉卿的《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之语,元代大同戏剧家吴昌龄的戏剧中也有“胡同”这样的词语。

  元代的皇室为蒙古族,在蒙古语中,水井一词的发音与胡同非常接近,在历史上,大同人吃水主要依靠水井,因此水井成为居民聚居区的代称,而也成为里坊的代称,元代大同的里坊多叫“胡同”,胡同读音为hú tòng,如大同西城的“琵琶老店”旁,有一个坊叫“帽铺胡同”。

  三.街巷

  明代,徐达将军筑大同城,城周为十四里半。大同城内建筑称为“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个绵绵巷”。当时城内撤去了里坊及胡同的墙围,改为街巷制,沿用里坊制城市的方格街道,并把里坊内的道路改造成为以东西南北向为主的街巷,街较宽,巷可直通街,交通大为方便。

  街道两边植树,树旁设排水沟,街景整齐宽阔,沿街设店、沿巷建宅,朝街开门,门楼有大宅门、抱厦门、敞亮门、砖楼门等。十字路口建四牌楼、钟楼、鼓楼、魁星楼、太平楼等,街口还建牌坊,巷内有庙宇(五道庙),繁华街景随之在大同城内出现。

  清末大同城的街巷发展到二百余条,四大街分别称为和阳街、永泰街、清远街和武定街,八小巷分别为都司街、鼓楼东街、鼓楼西街、院巷、帅府街、火神庙街、东华门街、皇城街。绵绵老巷为黉门北南街、太宁观街、赐福庵街、下寺坡街、裤裆巷、仁爱花巷、豆芽菜巷、仁义巷、铁匠巷、马营街、草帽巷等。

  改革开放前,大同古城内外的街巷大约400余条,近几年,大同古城进行了街巷改造,完成了古城墙的修复,大同古城从里坊、胡同及街巷制过渡到了现在的社区制。

  

  B·古建探幽 天宫楼阁耀云中

  

  梁有福

  古城保护修复过程中,有两个举措保留原先城市记忆,一是把展览馆平移到了清远门北,二是在华严寺山门前建了个广场。

  华严广场虽不及原红旗广场宏大开阔,但复古风格更加彰显大同的文化底蕴。广场南北的两排侍女灯、中心的连枝灯喷泉、东侧的天宫楼阁,创作原型都是深藏于古建和博物馆的文物。其中,出自下寺薄伽教藏殿的天宫楼阁,长期处于被埋没的状态。这首先是因为殿内佛坛上的那31尊辽代彩塑太抢眼,尤其是其中的合掌露齿菩萨,有“东方维纳斯”的盛誉。其次是处在主尊大像后面,游客平时注意不到。

  薄伽教藏殿内有重楼式藏经柜38间,环殿壁而立。上层是供奉佛像的佛龛,下层是存放经书的壁藏并有勾栏板。虽然柜内已是空空如也,但那些木柜本身也是珍贵的文物,透着年深月久的沧桑感。出于通风和采光需要,大殿西壁开有明窗,将两侧壁藏隔开,以一座拱桥相连,桥上建天宫楼阁五间。虽然形制不大,但雕镂精绝,巧夺天工,将两侧经橱佛龛自然连为一体,被梁思成誉为“海内孤品”。

  这组木作的设置与《辽藏》有关。《辽藏》又称《契丹藏》,即辽代官方主持兴造的《大藏经》,整个编纂雕印过程从辽圣宗朝起,一直延续到道宗朝。薄伽教藏殿的经柜就是用来保存雕印完成的经书的,殿内金代石碑上对此有记载。

  天宫楼阁也不是一直默默无闻。1974年,山西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编、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国国际书店发行过一枚“山西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天宫楼阁”风光明信片。惜乎那时旅游产业和旅游文创产品不像今天这么火,发了也就发了,并没有让天宫楼阁走出大殿,声名雀起。

  记得有一次和同事去扩建后的华严寺采访,在薄伽教藏殿看罢佛坛上的彩塑,专门到近前看了一下天宫楼阁,忽然觉得它老旧、单薄、微小,远不及寺外广场上那个桥下可通人的天宫楼阁雄伟壮观,高大稳固。于是有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喟,同时也非常佩服广场设计者的创意。他们让平时难得一见、比较小众的大同家底级文物走进了大众视野,实现了艺术的放大,使之成为放大的艺术,既提升了大同人的文化自信,也赢得了外地游客对大同的好感。

  

  C·历史名人 赵武灵王与平城

  

  力高才

  赵武灵王在中国历史上,实在是一位伟大人物。他的“胡服骑射”改革运动,绝不只是穿上胡人的服装,骑在马上挥刀射箭而已。这个改革运动,一是军事文化的改革,顾炎武说“骑射之法,不始于赵武灵王也”,蒙文通也说“骑射之法始于晋文公”,于省吾说“早在殷代,骑马与骑射不仅已经出现,且很流行”,但是说归说,只能证明殷代就有人会骑马射箭,但少数人即使精于此道,只不过是个人技巧而已,真正成为一个兵种,即骑射,就华夏军队来说,必须从赵武灵王开始。武灵王之前,作战的主要方式是车战,士兵则是车兵。为什么从殷商开始已懂骑马射箭,直到春秋时代,都只能实行车战呢?原因是华夏族的服装为上衣下裳,或说上衣下裙,不穿裤而穿袴,袴为无裆的套裤,穿在双腿上而又系于腰上,这种服装骑马极不方便,因而就要学习胡人,由穿袴改为穿裤。总之是自赵武灵王后,庞大的车战部队逐渐淘汰而改为骑战部队了。二是风俗习尚的改革。华夏人原来是看不起胡人的,现在竟要学习胡人的习俗,这当然是翻天覆地的风俗习尚变革,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但武灵王初心不改,自己带头胡服上朝,一面说服动员,表彰改革者,批评抵触者,这才把这场改革推广开去。三是用夷变夏和用夏变夷相结合,大力推动民族融合。胡服骑射本身就是用夷变夏,但武灵王知道,胡人不立城郭宫室,只是按帐落分散居住,逐水草而居,没有严密的组织管理系统,这是胡人的短处。于是武灵王在开疆拓土的同时,大量建造骑邑,既用来养马练兵,也使投顺的胡人和在前线演练的华夏士兵一起居住,统一管理,这就是郡县制的雏形,史书记载武灵王开辟云中、雁门、代郡,郡下至少也得有数座县城,雁门郡和平城就是这样来的。所以平城最早就是在荒野上建造的骑邑,用来养马练兵,紧接着加强行政管理,就设县郡,而郡县行政长官和骑兵部队的军政长官,其实就是一套人马,既管军又管民,军民统管。

  说到这里我们就明白赵武灵王的伟大了。当你漫步在古城街道上的时候,你可曾想过,这个城最早是赵武灵王建造的?有人说,赵武灵王是河北人,和山西大同无关。这是对历史的无知。武灵王驱逐三胡(楼烦、林胡、东胡),开拓晋北蒙南冀西,都是披坚执锐,身先士卒,亲力亲为。武灵王时的雁门郡,郡治就是平城,直到秦和汉初,雁门郡治都是平城,但到白登之战后,汉高帝刘邦为加强对匈奴的防范,才将雁门郡治移往善无,且在云中郡和雁门郡之中又设定襄郡,即便如此,平城仍是雁门郡东部都尉治所。平城作为县治、郡治,如此重要所在,武灵王怎能不亲临此地呢?而且武灵王北筑赵长城,是一项防御匈奴的重要工程,更非亲临不可。武灵王建造的平城,世事沧桑,今已难觅踪迹,其实它就在今平城区的北部,今天我们欣赏大同城壮观美丽,应当记住武灵王当初的筚路蓝缕之功。正如翦伯赞先生所说:“我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不仅仅是因为他筑了一条长城,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敢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要知道,他在当时发布这个命令,实质上就是同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宣战。”这是从改革的角度评价武灵王的。而梁启超说武灵王是中华民族之光,则是从他能促进中华各民族融合说的。我们常说大同是中华民族融合之都,这一点其实就是从赵武灵王开始的。试想大同地方从草木獉獉鹿豕狉狉的一处荒凉之地,变为楼厦林立、商贾云屯、汽铁航便利交汇的大都市,我们难道不应该怀念它的第一个开发者赵武灵王吗?

  

  D·古城拾趣 古城门外赏春联

  

  魏飞鹏

  今年过年又添一趣,就是品赏古城十二个城门的新挂春联。年前,西安、大同、正定、苏州、开封、襄阳、荆州等七座古城,联合举办了“2021辛丑新春中国城墙全球征春联活动”,并选出了获奖作品悬挂古城城门,为古城春节增辉。大年初三,我急赴大同各城门一睹为快。

  第一站是北门武定门,

  武定门联:

  与国同欢,把酒笑谈三尺剑;

  比天不老,开城放入万家春。

  此门联可圈可点,特别是三尺剑这个典故用得好。三尺剑的典故出自《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有关三尺剑的应用,古文、诗、联中比比皆是,它与吴钩都指武备,用武。最出名的是左光斗的书斋联: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

  武定东门联:

  迎春思德政,文可安邦,武能定国;

  贺岁庆华年,小康在望,大梦萦心。

  武定西门联:

  武以谋和,信江山永固;

  定堪致远,祈天下大同。

  此两联立意高远,韵味也不错,武定东门联下联的“庆华年”改为“庆升平”似乎更好一些。

  第二站是西门清远门,名为清远,一方面是取西向有清远之境之义,其境因清而远,但也寓意着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应该有这种清远的气节。

  清远门联:

  乍起清风,催陌上花开,云中燕舞;

  长存远志,愿人间静好,天下大同。

  清远北门联:

  城多清气蕙风,梦绕驼铃穿漠北;

  门对远山近水,春如雁影至云中。

  清远南门联:

  朗朗乾坤,惠民愿作领头雁;

  清清世界,勤政甘当孺子牛。

  这三联同样是立意很好,用辞华美,音韵铿锵,不失为佳作。清远南门联中的朗朗乾坤、清清世界,展现出美好天地,令人向往。

  第三站永泰门,永泰,永远安泰,也即长治久安,国家治理之根本所在。

  永泰门联:

  凤舞南风,仰三代京华,长歌永泰;

  城飞春色,携五洲珠履,共享大同。

  永泰西门联:

  北岳蕴雄奇,气象弘开三万里;

  大同圆梦想,文明再续五千年。

  永泰东门联:

  紫气东来,人瞻北斗心追梦;

  彤云西起,马放南山鹊闹春。

  永泰门联很好,立意高远,大气磅礴,就是下联的“春色”一词需要商榷,因为“春色”一词的重心在春而不在色,是不是换一个重心在后的词更为合适一些。东门联“马放南山”似乎不妥。

  最后一站是和阳门,其三联分别是:

  和阳门联:

  和毓乾坤,迓青牛而纳瑞;

  阳开气象,舞紫燕以裁春。

  和阳南门联:

  万里雁飞高,升者自强,鸣之自信;

  九州牛拓远,行诸大治,期以大同。

  和阳北门联:

  和气聚千门,花镶盛世云中锦;

  阳光铺万缕,梦掘春风垄上金。

  和阳门联用了老子骑青牛、紫气东来的典故,更增加了对联的气度。上联的青牛,并不是一般的青色的牛,而是老子西出函谷关的坐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灵兽,是神兽,下联以“紫燕”相对,如改为“彩凤”就更合适了。和阳南门对联同样大气磅礴,文辞也美,尤其上联用雁喻人,更是让人读起来心胆舒张,豪情满怀。

  这次赏联激发了我也想给古城十二个城门撰联的冲动与兴趣,诌出了十几副对联,现择几副如下:

  千秋武用,只求日月孔昭,国门永泰;

  万世文明,但愿山河安好,天下大同。

  ——永泰门联

  武堪定国,千秋功业三尺剑;

  文可安邦,万世升平一卷书。

  ——武定门联

  和阳照九宇,看春回大地,绿艳红浓争璀璨;

  善治惠八方,喜政开新天,龙翔凤舞贺升平。     ——和阳门联

  清气满乾坤,念大道昭昭,五千年圣火传不断;

  远山衔天地,看九州朗朗,八万里春晖染无穷.     ——清远门联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今日平城
   第06版:国内新闻
   第07版:走进云冈
   第08版:专题报道
古城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