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运用战略思维,把高等教育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下来审视谋划,找准新方位、把握新趋势、看清新方向;需要坚持系统观念,从高校布局、质量评价、校企合作等维度整体推进,加快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需要提升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下足功夫,为我省转型发展蹚新路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李富明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绘就了新蓝图,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课题。对于正在转型发展蹚新路的山西而言,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如何为我省“十四五”转型出雏型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成为全省高校必须回答好的重大课题。
运用战略思维,把握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结构、质量、效益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就必须结合新发展阶段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把高等教育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发展格局下来审视谋划,找准新方位、把握新趋势、看清新方向。
一是由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再到普及化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包括改革开放初期的高等教育,只能提供很少机会,处于精英化阶段;经过世纪之交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后,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跨入大众化阶段;直到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升至51.6%,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二是从数量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高等教育发展的矛盾正由总量矛盾向结构性矛盾转变,由关注数量到更加关注结构质量转变,已从规模为主阶段转向质量为主阶段。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评价指标更加个性化、多样化,教育获得感、幸福感的需求度不断攀升。三是从独立成长到与经济社会协调式发展。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在培养高端人才、促进科技研发、服务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关键性作用更加凸显。大学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而是与经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的命运共同体。高等教育只有把自身内嵌到经济社会当中,与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相结合从而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融合从而提升人民综合素质,才能实现与经济社会的互促共进。四是从学习借鉴到主动创新式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经历了全盘学习苏联模式、以欧美模式为主、参照各国大学发展经验等多个时期。面对国际竞争加剧、 科技变革加速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高等教育只有从被动办学、跟踪模仿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主动创新办学模式,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坚持系统观念,优化高教体系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不仅涉及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还涉及政府、企业等多个主体,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由要素发展转向整体发展,从高校布局、质量评价、校企合作等多方面进行构建。
一是构建分层分类的高校布局体系。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后,高校数量迅猛增加,但由于学校设置标准重层次轻类型,一定程度导致出现同质化发展现象。山西高校破解同质化难题,必须按照省委关于高等教育“三个调整优化”的战略部署,围绕“做强做优理工科大学,办名办好综合性大学,创建创办艺术类大学”的思路,推进研究型大学、应用型高校、职业院校协调发展,努力构建适应不同层级需求的发展体系。二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重视质量导向的评价体系建设,推动高校树立质量意识,掀起质量革命。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核心工作,加快建立破除“五唯”的教育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一线教学和人才培养上,提高人才培育质量。要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出高质量、高水平和原创性的学术成果,提升科学研究水平。要引导不同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在不同层次领域争创世界、全国、区域以及学科专业领域的一流水平,建设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和差异化的评价指标,推动区域高等教育质量实现整体提升。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二版)要构建政府、高校、社会共同治理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水平。三是构建深度融合的政产学研体系。要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的要求,建立健全政产学研合作制度体系,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高校和科研团队攻关,发挥好高校作用,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要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紧紧围绕新发展格局,支持大学与企业联合开展共同研究、委托研究,共建产业研究院、协同创新平台,叠加高校、企业、政府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合力,实现资源共享。
增加有效供给,助力转型发展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体现在对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贡献度上。山西高校必须紧扣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大力推动“1331工程”,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下足功夫,提升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为我省转型发展蹚新路贡献力量。
一是加强人才供给力。用足用好我省人才新政“12条”,通过一流学科、一流平台,吸引一流团队、一流人才,精准引进山西转型发展紧缺的领军人物、高端人才。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主动布局新兴、急需专业,突出地域特色做强品牌专业,培养服务山西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加快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推进人才培养提质增效,努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活力迸发的人才大军,更好为转型发展服务。二是强化学科支撑力。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对省内学科资源逐步优化整合,集中优质资源做强做优特色优势学科,在高原上起高峰。以“学科群”对接“产业链”,引导高校将优势学科与区域主导特色产业对接起来,努力构建适应我省转型发展需要的学科布局和结构。三是增强创新驱动力。聚焦“六新”,瞄准“卡脖子”技术、颠覆性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开展有组织的学术研究。聚焦成果转化,积极主动对接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好的科研成果在省内就地转化为新产品。构建一流创新生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转型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筑造强大引擎。四是提升文化引领力。发挥高校智力资源富集优势,建设高端智库,当好省委、省政府决策参谋助手。深度挖掘高校蕴含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学科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引领社会风尚。加快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加强对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的研究阐释,讲好新时代山西故事,为我省转型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作者为山西大学党委副书记)
(原载1月13日《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