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诗珩
9月1日,大同市美术馆在万众期待中盛大开馆。作为我市标志性文化场馆,该馆的投入运营,对于推动大同文化事业发展、促进文化艺术交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旅深度融合意义重大。正是源于这份期待,才让许多背后默默付出的单位和团队把困难转化为动力,将涵盖了油画、版画、摄影、文创等不同类型的800余幅作品,在展区总面积16000平方米的美术馆内完美呈现,惊艳了到场的每一位观众。
据了解,为精心组织开展好各项筹备工作,确保美术馆如期开馆,我市于8月下旬成立了大同市美术馆开馆暨“清凉古都 消夏大同”艺术作品展活动领导组,下设策划指导、综合协调、展陈展览、开馆仪式、宣传报道、安全保卫、信访维稳、疫情防控、后勤保障等9个工作小组,多部门分工协作,全力推进各项工作。
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策划、陈展和最终展出,是美术馆开馆首展所面临的一项挑战。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高鑫玺带着策划团队负责开馆、策展总体设计、布展艺术、技术指导等。策划团队的艺术家们试图通过作品与观众之间构架沟通的纽带,产生共情,并在陈列方面下功夫。综合协调组负责全面协调,审核把关,督促进度,展陈展览组则负责与六大主题展览项目组沟通联络,各个展览项目组负责展品选择、装裱、运送、陈列等,大家各司其职,通力配合。
据市美术馆馆长高射介绍,展览是美术馆的“生命线”,展示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艺术家的灵魂描述。就像在2号展厅展出的《时代肖像——忻东旺艺术作品展》,布展中经过无数次的方案调整,多部门的齐心协力和为期一周的紧张工作,才得以圆满完成。他说,忻东旺的艺术作品吸收了西方油画的技法和中国画的精髓,绘画中的人物肖像重在表达人物的精神面貌,仿佛真人入画,这就要求布展过程中要考虑到如何更好地体现出作品的冲击力、感染力与生动性,为艺术家作品增色的同时,还能带给观者身临其境的震撼之感。
8月31日下午,记者在市美术馆探访时看到,策展团队还在检查每个展厅的展览呈现形式是否丰富,作品摆放位置是否合理,大体量作品与小尺幅作品搭配是否协调,作品旁边的标签是否正确等细微的工作。等到傍晚,130多盆绿植已整齐摆放,40多个休息椅子分布在6个展览厅内,工作人员开始了扫尾工作。记者注意到,除了策展团队忙碌的身影外,市文旅局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在争分夺秒地干活儿。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市文旅局公共服务科科长季玉斌告诉记者,在这么大的展厅内布展,难度在于展厅之间的公共区域要有舒适的观展体验,艺术家的个展以强调个人特色为主,首展既要考虑打破章节的相对独立,也要保持互相衔接,突出动态性过程与静态性展示相结合等等。要真正做到出彩,对标国际一流美术馆,唯有精益求精。
让美术馆精彩绽放,并举办一场有深度、有影响力的大展,既能彰显城市软实力,更是时代和城市赋予大家的使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所有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忙碌着。开馆首日,观众们一边欣赏着众多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一边感受着馆内弥漫的浓郁艺术氛围,回荡在各个角落的惊叹声和赞美声,让每一位在这背后付出过努力的人都欣慰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