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发展有温度 幸福有质感

——我市教育和卫生健康工作综述
2018年4月,大同首架医疗救援直升机正式投入使用,市五医院成为晋北地区首家开通航空医疗救援业务的医疗机构。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田雁 高燕

  教育水平逐步提升,引领着莘莘学子在学海中奋进;医疗事业长足发展,承载着老百姓对病有所医的向往……5年来,我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卫生健康等领域频出实招、狠抓落实,努力办好群众“盼的事”“烦的事”“看的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累累硕果。

  优先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关乎千家万户,关乎每个人的发展。5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市领导每年不少于20次深入教育系统调研,谋划大同教育发展的治本之策,解决大同教育发展难题,投入优先保障、师资优选厚待。在每年的市委全会、经济工作会以及全市“两会”上,教育都作为重大民生事项和工作重点,有具体目标、有工作计划、有实体项目、有保障措施。召开全市教育大会,出台《大同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大同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20-2023年)》,倾力描绘大同教育发展蓝图。建立教师培训、信息化建设等一系列投入经费长效机制,教育优先发展的举措落地落实。

  5年来,我市把补齐短板作为重要导向来统筹,力促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前教育普惠安全并重。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2016年的80.1%提升到2020年的95.2%,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由2017年的80%提升到2020年的95.1%,位居全省前列。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并举。2017年底,我市全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评估认定,比全国提前三年、比全省提前一年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全面改薄”项目深入实施,累计投入资金8.39亿元,覆盖全市7个县区。高中教育取得新突破。从市教育局层面263次专题实地调研到全市38次专题研讨,千方百计攻破高中质量提升的每一个环节,全力以赴推动全市高中教育质量实现突破性、跨越式提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山西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挂牌,职业教育转型升级步伐全面加快。筹建大同市转型职教城,全力开启大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篇章。

  在教育投入保障方面,我市在全省实现了“三个率先”:率先实现全市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2017年以来,率先在高中学校设立班主任津贴、爱岗敬业津贴和校长基金,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2018年、2019年率先投入专项经费2000万元,组织全市大中小学师生开展国内外研学。

  5年来,我市教育发展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这一个个数据中,更体现在每一张真切的笑脸上。

  “以前的校舍是冬天漏风、夏天漏雨,操场是晴天有灰、雨天有泥,在全面改造薄弱校工程实施后,学校大变样了,微机室、实验室、图书室一应俱全,还新建了浴室,安装了冲水厕所。”灵丘县落水河中学校长吕先明笑了。

  “职业学校可以升学,也可以直接就业,我打算毕业后去大学深造。”谈及国家提高了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云州区职业学校学生王俊笑了。

  “原来中午就是馍馍就开水,现在每天都有免费的营养早餐,有牛奶喝,还经常有肉吃!”吃到热乎乎的免费营养餐,灵丘县石家田学校的孩子们笑了。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各个学校、各个班级之间的师资配比都很均衡,所有的孩子都一视同仁,孩子也在家门口上了小学,孩子压力小了,家长压力也小了。”家住御东新区西京府小区的刘永生笑了。

  “学校提供了午托服务,孩子们能在学校吃午饭,还能午休,我们不用再为接送孩子犯愁了,学校真是帮我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平城区十里店学校学生家长杨慧笑了……

  无论是偏远山村,还是繁华闹市,在大同,更多的孩子笑了,更多的家长笑了,更多的家庭升腾着新希望。

  5年来,我市教育资金、教育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学校倾斜,通过实施农村教师支持计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形式,帮助农村学校发展,提升农村学校办学质量,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面落实就近入学、困难资助、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学生、残障儿童、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实行全方位关爱,从物质上、心理上、生活上、学习上给予关爱扶助,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百姓的感受是最真切的,无数张笑脸是最生动的。大同教育领域深化改革奏响公平主旋律,加大政策、资金、项目等倾斜扶持力度,缩小教育城乡、区域、校际和群体差距,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大同教育正在奋力书写让人民满意、让人人出彩的答卷。

  深化医改 让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是民生之需,健康是幸福之本。5年来,我市以推进健康大同建设为主线,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让大同老百姓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现在家门口就有医院,有个小病小灾的在那里就能解决,而且65岁以上的老人每年还给免费体检,也可以签约家庭医生,大医院的大夫定期排班坐诊……”家住平城区魏都新城的王桂花阿姨对记者说,年龄大了,毛病也多,现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越办越好,有个头疼脑热啥的,会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轻易不会往大医院跑。

  5年来,我市持续加大医疗资源投入力度,医疗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总量有序发展,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体系效率和医疗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医疗资源总体满足本市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目前,我市在册医疗卫生机构达到了3148个,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04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4.97人。同时,我市三级医院实现了城市核心区域全覆盖,妇幼、传染病、肿瘤、精神病等专科优质资源进一步向城郊辐射。

  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市柔性招才引智5名院士、52名博士、1名首席科学家及1名名中医传承师;三级医院全部开展日间手术,解决了“住院难、开刀迟”的医患供需矛盾;市县乡村四级远程医疗网络100%全覆盖,分级诊疗信息化监管平台运行良好,县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我市实施“1310”兴医提质工程以来,一项项利民新举措,让百姓看病少跑路、就医更便捷。

  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让医疗服务真正实现全覆盖,2017年8月,我市开展了健康扶贫巡回医疗服务工作,各县区医疗集团共配备巡回医疗车16辆,先后抽调1637名医务人员,组建了48个巡回医疗团队,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的村民提供安全、便捷、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以流动医院的形式实现全市医疗服务无死角、全覆盖。为稳定村医队伍,从2019年1月起,我市为每个村卫生室平均每月增加1000元村医补助,符合条件的退养乡村医生补助标准每人每月800元,村医待遇居全省前列。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市委、市政府坚决果断行动,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双组长的疫情防控领导小组。随着疫情形势变化和防控工作深入,我市迅速启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将指挥所设在抗疫第一线,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和最紧迫任务来抓,采取“四早”和“四集中”等防治措施,全力以赴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坚决扛起疫情防控的政治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始终保持高效运转、科学有序的疫情防控指挥和工作体系,用最坚决的态度、最迅速的行动、最果断的措施抓紧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坚决守住疫情防控这条底线。

  为了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我市进一步完善动态排查管控机制,强化属地第一落点管控责任,严格做好中高风险地区入同返同人员管理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医院、机场、车站、商超、酒店等重要场所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督导检查。目前,我市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机构已增至35家,现有检测能力,辅以朔州、忻州的帮扶和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合作,能够实现国家要求的在2日内完成全市全员核酸检测的任务。

  接种疫苗是当前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自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启动以来,我市多措并举,加速推进疫苗接种工作。截至9月21日21时,全市18岁以上人群累计接种新冠疫苗超463万剂次,12岁以上人群第一剂次接种任务已完成。

 
     标题导航
~~~
~~~
~~~——我市教育和卫生健康工作综述
坚定发展信心 创优营商环境 全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张吉福出席并讲话
~~~张强与京东集团副总裁郑宇一行举行工作会谈
~~~
第七届农交会项目签约仪式上~~~
我市与阳泉、朔州“组团”带量采购以量换价~~~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习近平同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通电话
习近平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
发展有温度 幸福有质感
全市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召开
落实落细数字项目 智慧赋能城市发展
大同文创产品文博会上放异彩
本市成功签约总投资 30亿元康养农文旅综合体项目
11种集采低值医用耗材将于10月1日落地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