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因特别的机缘,记者多次来到云冈区高山镇采风,或于重阳节时在此沐秋爽而登高,感受云冈区开展“古韵高山 重阳登高”文化活动、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旅振兴的精神;或于此探寻悠久历史文化,感受高山古镇古堡古寺古村落的魅力;或慕名来此寻访红色文化印迹,在中共西大同县委县政府旧址前,重温革命先辈为大同解放而奋斗的事迹。而每次来的感受与体会都有不同,备感高山游不尽、品不够的内涵。
高山,其名自带一股雄浑之气与磅薄之势,每念及,总会想到“高山仰止”“高山流水”等高远意境。而高山之历史底蕴与文化气韵完全配得上这个大气之名,让人观止仰止、回味深长。高山镇是大同历史古镇,被命名为“省级文明镇”,被列入全省10个旅游特色镇之一,实至名归。
登高远眺高山古镇胜景,如同在面前铺展开一幅底色厚重而色彩纷繁的画卷。镇前有蜿蜒的十里河静静流淌,湛蓝的天空下,高山镇屋舍俨然、古韵盎然,古城堡的格局脉络清晰,灰黛色的古建肃穆比肩。而在这幅古韵画卷的远处背景,则是高大的煤矿选煤楼及输煤设施,为其平添一份工业时代的雄浑气息。就像有多双历史神奇之手在不断挥洒,让人看到岁月的沧桑、时代的演进与今日高山的全新嬗变,赋予了高山厚重而多彩的文化基调。高山镇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奠定了其历史地位的重要性,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为高山留下了宝贵遗产遗迹,在不断叠加中,形成高山独特的历史文化。
走进高山镇,就是打开这部厚重历史画卷的神奇体验过程。高山镇的历史文化积淀厚实,有涵盖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迹、以历史沿革分类,有史前文化、战国时期文化、北魏文化、辽代文化、明清文化等;在军事和商贸方面,有军旅文化、茶道文化、红色革命遗址文化等。位于高山村西的孟家湾新石器遗址发掘表明,远在一万年前,高山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从秦朝起,今云冈峪就被称为“武州塞”,有史学家推测,秦时的武州塞城就在今高山一带;北魏时,尊道武帝令,高僧法果在高山开凿出大同最早的石窟“须弥山殿”,即后来所称的焦山石窟寺;辽代于焦山旧址筑行宫,圣宗耶律隆绪在此登基,辽太后萧绰在此被遗诏摄政,率领契丹王朝走向中兴;明代,高山堡先期为兵站,嘉靖十四年改筑为高山城,成为大同镇城的右翼屏障;晚明、清代一直到民国初年,高山城是沟通大同至左云、右玉及内蒙古的驿站,并成为商旅驻足、交易的旱码头;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成为中共西大同县委、县政府的驻地,留下许多红色记忆。
于是,在高山镇内的每一步,都如穿行于久远的历史时空中,仿佛随处能触摸到远去历史的余温,感受到不曾因岁月变迁而褪色的精彩纷呈。登临拜谒焦山石窟寺遗址,看到这里留存下来的极少小型造像,依稀仍能看到北魏时期雄强浑穆之风,这里与相距不远的云冈石窟交相呼应,让人遥想,正是北魏定鼎平城之初由僧人法果的主持开凿,为后来的昙曜开凿云冈石窟开启了序章;这里有辽景宗和萧太后行宫苑的遗址,让人浮想一代传奇辽后的杰出政治才干与浪漫爱情故事;高山镇址内,明代高山城的古堡遗址历岁月沧桑已多有残破,但雄风犹在,当年这一拱卫大同右翼的古堡常驻精兵,多次与蒙古游骑发生激烈战斗;来到高山古城的怀德桥,这座堪称大同茶马古道第一桥的石桥全部由巨型条石契合而成,石桥上留有三道深深的车辙,可见当年车马繁忙的景象。据史载,明隆庆议和后,作为大同、左云间的商旅集散地和旱码头,直至民国时代,高山城店铺布满街巷、生意兴隆。如今,高山古堡正进行保护性修复,镇内古街巷正在恢复历史旧貌,既有明清驿站的古风,亦可见民国商铺的旧韵,让人沉浸其间,产生强烈的历史情境融入感。
在北魏辽金的雄浑古风、明清时期的军镇雄武与商旅繁华之中,高山镇还有红色文化的鲜艳与壮烈,让人动容。抗日战争结束后,高山村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地方武装最早收复的村庄,这里是晋绥五分区临时司令部驻址;解放战争时期,高山村曾两度成为中共西大同县委、县政府所在地。1946年7月至9月大同战役期间,在驻地设有支前指挥部,其中,仅高山一点就指挥有万余人的支前民工队伍;这里还有西大同县战地医院遗址,大同战役期间,该院曾作为八路军晋绥军战地医院收治伤员;1948年3月,在高山村老爷庙旧址,曾发生激烈战斗,解放军电话班9名战士壮烈牺牲。抚今追昔,让人备感大同和平解放的来之不易。
今日之高山,逐渐褪去依靠煤炭经济的“黑色高山”印迹,依托绿色高山、古韵高山、红色高山,正打响“厚重高山”品牌,放眼更高远,勇攀新高山,让人格外期待、特别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