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丰曼) 开展法律宣传活动、打造智慧司法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创新多元化纠纷调解机制、建设免费法律咨询便民工程、推出公证行业“减证便民”服务举措……市司法局紧扣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聚焦社会发展的关键事、人民群众的烦心事,精准发力,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高标准、高质量开展。
作为依法治市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和战略性任务,抓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一直是我市的重要工作。市司法局按照《大同市2021年“免费法律咨询和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惠民工程”实施方案》要求,扎实推进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满足群众对公共法律的新需求。截至10月13日,已为市民群众提供免费咨询26347人次,为特殊群体提供法律援助751件,民生实事的扎实开展,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法律援助,关乎人民群众和案件当事人的权益保障,是暖民心的重要民生工程。市司法局把法律援助融入百姓生活中,走进乡村、深入农户,积极开展多种宣传活动,让法律援助知识家喻户晓,全覆盖进行法律帮扶。开展了“法援惠民生 助力农民工”专项活动,紧紧盯住企业农民工、孤寡老人、重度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简化办事程序,实行首问首办、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务及预约上门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共受理援助案件1714件,提供法律咨询17103人次。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公证服务涉及千家万户,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办证难、办证慢等问题,市司法局在全市公证行业推出了114项“减证便民”服务举措,提出了“二十项为民办实事”服务承诺,让冰冷的法律条款有温度,让复杂的公证程序变简单,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站办结”,确保“最多跑一次”落到实处,为经济社会发展及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公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