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重中之重是产业转型。省委对我省产业基础的深刻认识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精准把握,清晰描绘了我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路径。
作为典型资源型城市,大同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尤为迫切。立足新发展阶段,要破解产业转型的时代命题,我市必须更加坚定自觉地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既要稳定经济“压舱石”,也要加快打造竞争新优势,共同发力、齐头并进,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有力支撑。
传统优势产业率先转型
“我省煤炭等传统优势产业是几代人奋斗积累的家底,是稳定经济的压舱石,必须倍加珍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同被誉为中国“煤都”,其资源禀赋和发展特征完全契合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建设“三区三地”的目标要求。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卢东亮在接受山西日报采访时表示,要实现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是抓煤炭,重中之重是助力晋能转型升级。“没有晋能的转型就没有大同的转型,大同市要强化与晋能集团地企命运共同体建设,引导晋能深度参与全市产业结构转型,加快提升先进产能,推进煤炭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并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实现多点布局、多业开花。”
今年9月3日,晋能控股煤业集团与阳高县人民政府、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签订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地热资源勘查、开发、综合利用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这次战略合作不仅可以推进阳高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乡村振兴,也符合晋能控股集团清洁能源发展定位和方向,展现了“双碳”背景下,双方互惠互利的愿望,绘就了地企合作的生动实践。
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转型
“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多年培育,具备了一定规模,犹如星星之火正呈燎原之势,必须倍加珍惜。”经过多年培育,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呈现迅猛的发展势头,2020年增速高达18.3%,是全省平均增速(9.1%)的两倍。
12月3日,连接中国云南省昆明市与老挝万象市的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中车大同公司研制的大功率电力机车承担起中老铁路国际货运牵引任务,奔跑在“一带一路”上。
“自卸车订单达1216辆,同比增长71%!”今年前10个月,陕汽大同公司聚焦客户需求,拓宽产品种类,打造差异化、定制化产品,实现了重点目标市场的突破提升。
零碳数基·桃花源项目之零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项目有序推进,中联绿色大数据产业基地项目1号、2号机房楼已投入运营,大数据产业在大同多点开花、蓬勃发展;大同通航设施建设逐步完善,通航产业链逐步形成,示范成果日益丰硕,目前已经形成通航产业、机场、院校一体化强劲发展的势头……
大同牢记嘱托,聚焦“六新”领域,选择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和优势的装备制造、现代医药、文化旅游、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通用航空、节能环保、现代物流等产业作为突破口,着力打造500亿级、百亿级、准百亿级三大梯队,构建起转型升级的“四梁八柱”。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磁石效应”
制作税收优惠政策大礼包,点对点跟进服务,全天候在线答询……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56户企业2021年三季度申报研发费加计扣除金额30806.99万元,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当期企业减税4600余万元,不仅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也激发了企业研发费用投入的主动性。
土地是影响项目建设的核心要素资源。以往,节能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洪水影响评价等事项都得由企业自己来跑,而且是全部跑完才能开工建设。面对这一情况,大同经开区坚持强化土地供给储备,全面推进区域评估,加强控制性指标约束,进一步提高土地供应效率。截至10月底,全区共出让工业用地7宗366.07亩,全部为“标准地”。“我们力争以更高标准的熟地供应来促进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让入区企业真正感受到‘无差别、无障碍、无后顾之忧’‘可预期、可信赖、可发展’的营商环境。”大同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扎实做好企业服务保障,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用心服务好企业、服务好项目,真正让企业把精力投入生产经营、开拓市场、转型升级。自实施“承诺制”改革以来,大同经开区共列入承诺制实施范围的项目117个,占备案项目总数的92.17%,企业手续办理周期缩短至41个工作日。
营商环境看似无形,实则有形。我市将继续打好“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组合拳,把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培育得更好,吸引项目加速落地,真正激发营商环境的“磁石效应”,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