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年轻人如何远离猝死

  外表看上去健康,却出乎意料地发病;前几分钟还一切正常,却毫无征兆地倒地。猝死的不可预知和突发性,让人难以从情感上接受。

  大同新建康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孟晓红说:“作为一名心内科的医生,每当听到青壮年猝死的消息,我都感到无比惋惜。然而随着人们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并且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结构不合理、暴饮暴食、熬夜、抽烟喝酒、严重缺乏运动等原因,猝死的年轻人与日俱增。”

  猝死为何发生在年轻人身上

  近几年,心脏病患者至少“年轻”了10岁。孟晓红对此解释,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群以往都以中老年人为主。临床上,中老年人因有心脑血管等基础性疾病而导致猝死多发,但现在老年人通过医生给予专业的慢性病管理后,猝死概率较此前有所降低,而中青年病例逐渐增多,主要是中青年人应酬多、压力大、经常熬夜、过度劳累导致猝死频发,这往往容易被年轻人所忽视。

  此外,过度运动也可能是猝死的“凶手”。

  生活不规律,身体素质差,盲目运动或错误运动,导致身体出现问题。超负荷的运动容易导致心肌缺血,加大心脏猝死的可能性。孟晓红表示,爱运动的青年人可以通过简单的心脏检查,然后再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体育运动。“运动是把双刃剑,它有促进健康的一面,也有摧毁生命和健康的另一面。”孟晓红提醒,这样的事经常发生在大家身边,但只要引起足够重视,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伤害就可以避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冬季跑步前的热身活动不能少,而且不要戴口罩,因为多数口罩不透气,跑步时空气循环聚集在口罩内,不但新鲜氧气呼吸不足,反而会吸入过多废弃的二氧化碳,使人头晕、气短。她强调,运动需适量且坚持,很多在跑步过程中发生猝死者往往不是每天坚持跑步的。

  经常熬夜增加猝死风险

  孟晓红曾经接诊了一位30多岁的男性患者,他刚走到诊室门口就倒地不醒,经过及时抢救,病人转危为安。后经了解,这名患者接连三天熬夜写材料,出现头晕、胸闷症状后前来就诊。孟晓红说,他的心血管狭窄其实不是很严重,就因为连续几天熬夜,引发心律失常。熬夜不是猝死的病因,但确实是一个诱因,长期熬夜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在这些疾病状态下熬夜,更容易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心动过速引发室颤,造成心源性猝死。有猝死家族史的人,是熬夜猝死的高危人群,患有先天心脑疾病的患者尤其要避免熬夜。

  谁都知道早睡早起好,可就是有千万个理由做不到。有人说熬夜后多睡觉就补回来了,也有人说晚睡晚起不叫熬夜。到底多晚睡叫熬夜?熬夜之后又能不能补回来呢?

  通常个人所需睡眠时间在4~10个小时不等,以需要8小时才能睡够的人为例,假如总是凌晨2时睡,每天早上7时必须起床,睡眠被剥夺,算熬夜;同样总是凌晨2时睡,但有条件保持上午10时才起床,且白天不犯困,这属于睡眠时间延迟,不算熬夜。如果想改变这种状态,建议咨询医生,考虑用专业疗法调节生物钟。如果不是天生的“夜猫子”,或者实际情况不允许晚起,那还是建议23时前入睡比较好。

  如何尽早发现心源性猝死

  孟晓红提醒,尽管心源性猝死发生前没什么典型症状,但当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她呼吁,由于猝死发生突然,而且很多人发病不在医院,使得及时抢救变得困难,因此应加强普及公众心脏猝死的急救知识,让大家掌握猝死的急救技能,从而挽救更多的生命。

  “心脏骤停后急救越早,救治成功率越高。一旦发生心脏骤停,黄金抢救时间仅为4分钟,如果能在急救人员到达之前的这几分钟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将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孟晓红表示。我国心肺复苏知识普及率低,大部分人要么只是有所耳闻、知之甚少;要么是不知道如何学、去哪学,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医护人员心肺复苏的知识和技能也不过关。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患了冠心病的人都一定会发生心源性猝死。孟晓红说,只要控制好潜在的危险因素,定期体检锻炼,有问题及早治疗,心源性猝死的几率会大幅降低。她说,猝死,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却危险重重。因此,要以身体健康为根本原则,平时注重锻炼身体,切勿过度劳累,透支健康。

  本报记者 王芳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综合新闻
   第06版:教育周刊
   第07版:健康周刊
   第08版:新闻特稿
大同爱尔眼科开启白内障手术“无刀”时代
年轻人如何远离猝死
市五医院骨科 完成晋北地区首例 PFBN内固定术
孩子早恋 家长该怎么办
身体出现这些症状 小心得了甲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