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天下大同 世界云冈

——纪念云冈石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周年专题报道(二)

  本报记者 冯 桢  梁有福

  20年前,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5届会议上,参与申遗的中方代表就向该委员会承诺:云冈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仍将对景区环境进行治理完善。

  20年后的今天,漫步云冈大景区,山堂水殿,万佛无恙,天下巨观,风光旖旎。中外游客都会由衷感到,这里的环境不输任何一处5A级景区。申遗成功20年,云冈景区建设始终在路上,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要数2008年启动的“三年改造”工程。

  2008年2月,大同市委、市政府为科学保护世界遗产,彻底改善云冈石窟周边环境,确定了“全方位精心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旅游大景区”的建设目标,将云冈石窟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列为全市三大工程建设项目之一,全面拉开了云冈石窟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大幕。

  该工程总投资预算17.1亿元,历时3年,云冈大景区建设初具规模。游客服务中心、文化商业街、旅游停车场、景观园林建筑等基础服务设施的运行,彻底改善了景区旅游环境;山堂水殿、云冈陈列馆、演艺中心作为石窟艺术的延伸,集中展示了北魏平城时代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此间佛教东传后云冈石窟的兴衰变迁;马识善人雕塑、礼佛大道雕塑群以及摩岩石刻等石雕造像,进一步衬托出云冈石窟雄伟壮阔的旷野之美和撼人心肺的文化张力。游客从进入景区的第一刻起,就置身于精湛的石雕艺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无不叹为观止。工程涉及云冈镇6个村的搬迁、省道339线改道、云冈峪绿化、十里河治理、石窟防水工程、山顶危岩体加固以及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等20余个项目。2009年“云冈石窟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被确定为山西省重点工程项目之一。

  大景区建成后,面积扩大了10倍,达到2.3平方公里,景区各项大型旅游基础设施全部建成。云冈石窟迈入全国一流景区的行列。

  随后,云冈研究院把“拾遗补缺、绿色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十余年如一日对景区进行完善——

  他们利用闲置建筑物,改建成云冈美术馆、放映厅、院史馆、云冈文创店、陈云岗雕塑艺术馆、石兵美术馆、皮影木偶表演院、侏罗纪地震遗迹展示保护棚、云冈书屋等。

  陆续添设了残疾人通道、电瓶车停靠站、林间小路、标识标牌等,对景区石板环路进行了全面修整,被换掉的碎石板块重复用来铺设人行小道,简洁自然,彰显人文精神。

  修建景区围墙,使用当年国道云冈段改线开山废石砌筑,砂岩效果与云冈石窟和谐一体;同时用石材厂丢弃的下脚料铺设地面,用城郊道路重修砸碎、遗弃路边的水泥块,和工程遗留的青石板,建造文化墙、建筑物,美观、厚实、古旧,起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收集民间旧石雕,华表、石柱、栏楯、古碑、碾盘、碌碡、拴马桩、古塔件,精心设计、装点景区,让细节表达水平,使云冈处处彰显出浓厚的文化气氛。

  利用铁道旧枕木、工矿淘汰机具等打造各式景观,如铁塔、雕塑、售货亭、铁罐屋、蜗牛公寓等;收集各式农具集中展示并点缀于多处景点,既扮美了景区,又保留了大同工业历史和晋北农耕记忆。

  进行“厕所革命”,新增7座景区公厕。这些公厕外观为仿古式,墙体是水泥块,檐柱用石碌碡叠立,大窗户采光,冲便全部使用中水。

  停车场总数增至10个,一个日常停车,九个备用,共建成车位6600个。

  每年在山后补种百余亩树木。目前,景区内共有油松、樟子松、杨树、槐树、五角枫、丁香、山杏等各种树木20多万棵,景区绿化率达85%,形成了万木葱郁的绿色海洋。

  值得一提的是,在景区完善过程中,云冈人改变了大投入、大规模、高速度的普遍模式,走出了一条废物利用、低碳环保、水土保持的特色发展之路。

  大同是严重缺水城市,云冈人珍惜每一次降雨降雪。每逢降雪,云冈研究院领导带头,全员出动扫雪清路,让积雪进树坑、入草坪。他们改围坎树坑为锅底形,扩大树木的受雨积水面积;在新建园路、停车场时,注重调节地面高差,路面中间微隆,两侧略低,确保雨水能够流入草坪树丛。他们还构筑防洪防涝系统,山上新建的停车场全部采用石屑铺地,不用水泥,不做硬化,既不损害土壤,又能涵养水源。同时在停车场边缘环设石头水渠收集雨水,水渠沿线建有多个大小不等的景观蓄水池,水池与石渠底部用废水泥块随形摆放,不用水泥封堵,以利于积水缓慢下渗,自动浇灌坡地树林。他们还在东山和西山上各建了一个与石渠相通的蓄水池,形成了山上山下系统绵密的雨水雪水采集浇灌网络。

  十多年来,云冈研究院利用工矿机具和施工废料等完善景区,累计为国家节约资金上亿元。2018年,时任院长张焯被国家生态环境部评为“2016-201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在提升景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方面,云冈研究院不断加强职工队伍素质建设,实施标准化管理,打造和谐云冈。他们编制了《云冈景区旅游服务规范》,实现了旅游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景区讲解员也由申遗时的7名发展到现在的200多名。

  云冈石窟59000余尊佛像,2000多幅装饰纹样图案,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竭的文化艺术资源。近年来,云冈研究院以本院美术人员为主体,动员社会力量,开发云冈文化衍生品。将云冈绢人、剪纸、银器、石雕、木雕、煤雕、蛋雕引入云冈食货街,让山西优秀的文创企业——西堂公司在云冈博物馆、游客中心设店经营,共开发云冈特色纪念品近千款。同时,与中央美院、天津美院、鲁迅美院、山西大学艺术学院等共建云冈写生实习基地,突出表现云冈之美,积极创作发生在大同、对中华民族有过重大影响的历史题材油画,争取形成国家级美术创作基地。

  云冈研究院与山西澜石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合作推出大型乐舞《西天梵音》,在节庆期间上演。整场演出以云冈石窟洞窟雕刻的乐舞形象和北魏佛教音乐为灵感,将传统与现代、舞蹈与歌曲、历史与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乐舞形式呈现于舞台,仿佛复活了云冈的飞天。

  云冈美术馆举办的《圣地重新——云冈百年复兴展》,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的2021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名单,并作为重点推介项目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抗美援朝纪念馆、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孔子博物馆等著名展馆的展览一道跻身该项目前20名。

  云冈博物馆举办的“中国与世界”系列特展,受到各方人士的广泛好评。海蓝、橘红、朱紫,三种色调烘托出不同的展览主题,使“云冈”“中国”“世界”相互映照,醒目而和谐。透过这个展览可以窥见云冈研究院在构建“云冈学”中的新维度和新视野。

  景区扩建完成10多年来,游客和收入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游客由最初的50万人上升到目前的将近200万人,门票收入实现了翻两番。游客在景区的逗留时间,也由过去不足1小时增加到4小时以上,有力地带动了大同文旅产业的发展。

  申遗成功20年后的今天,云冈已由单一的石窟群景区变成多元文化交融的大景区。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佛教文化与石窟艺术旅游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全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培育试点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在全国5A级景区网评中,云冈大景区2018年位列第25名,2019年上升至第9名,2020年5月升至第3名。今年以来,已稳居前10名。

 
     标题导航
~~~——纪念云冈石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周年专题报道(二)
~~~
~~~——访云冈研究院文旅融合中心主任崔晓霞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广告信息
   第05版:走近平城
   第06版:国内新闻
   第07版:新闻特稿
   第08版:走进云冈
天下大同 世界云冈
庆祝云冈石窟申遗成功20周年“新时代 新云冈”有奖征集活动开启
幸福的泪水凝结着“云冈人”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