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永宏
拓片,记录着历史史实,呈现着艺术审美。一件完美的拓片作品,往往会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艺术感觉和深刻的艺术启迪。甲骨青铜、碑刻墓志、摩崖造像、钱币画像等描述的历史故事以拓片的形式记录下来,无疑会增强艺术作品的厚重感。12月26日,“福虎贺岁——贾文忠金石艺术展”在大同市美术馆开展。60余幅作品不仅让观众品出“福虎贺岁”的真谛,而且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拓片的多彩表现手法:全形拓。
全形拓,又称立体拓、器物拓、图形拓,是照相术发明之前保存器物影像的“三维立体照”,是一种以墨拓技法为主,具备素描、绘画、裱拓、剪纸等多种技法的综合表现形式。全形拓是一种把器物原貌转移到平面拓纸上的一种特殊技艺。全形拓传承人贾文忠先生另辟蹊径,把拓片与禅意相结合,进一步丰富了拓片的艺术形式,给观众耳目一新之感。
走进大同市美术馆“贾文忠金石艺术展”展厅,记者被眼前的全形拓深深震撼。尤其是一组“十二生肖全形拓”作品,可谓是整个展览的亮点。据介绍,全形拓在照相术发明之前,曾是文人墨客追捧的雅好。如今,如何让全形拓这种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贾文忠的恩师、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建议采取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贾文忠受此启发,决定以人们熟知的十二生肖为内容和媒介,来普及推广全形拓。从2006年起,他每年选择一件生肖动物造型青铜器,制作一张贺年全形拓作品,并邀请名家题跋。这十二件生肖动物造型青铜器分别来自国内部分省市知名博物馆。贾文忠走访各大博物馆,与相关专家学者交流学习,并开发出全形拓文创产品,让陈列在博物馆里的传统青铜器“活”了起来,让静态藏品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得以呈现。贾文忠的创举受到相关专家的一致肯定。在现场,大同金石学者、梁思成纪念馆负责人周雪松看到这些作品,动情地向记者表示:“贾文忠对金石艺术的开拓,对文物修复的贡献,对艺术审美的挖掘,对中国文化的深情,值得我们每一位文博人学习。”
拓片与书画结合,青铜器与拓片融合,赋予全形拓新的意境。笔法古拙,恰似穿越时光,与古时的文化对话,把千年前的文明与现代艺术有机地结合,既有现代审美情趣,又合乎古风,对其犹如遥望平城一片月。《春秋双龙耳簋》《镜王》《太平有象》《岁寒三友》《礼佛图》《帝王礼佛图》等拓片作品古雅可人,独辟蹊径。其创作灵感来自于“以古撞今”,“有书卷气”。在拓片上补充书画笔法,可谓是此次贾文忠作品的特色之一。碑拓的书法和图案,是出自上千年的古物,气息高古。记者注意到,补画的景物追求古意,是一种与古代文化对话的创作探索。补画拓片,由于墨拓部分在宣纸上的位置是固定了的,补画时尤其要把握布局,使画面与墨拓部分相协调,气息相融,才能意境融合,才能体现穿越历史时空的完美艺术对话,给人舒悦之感。展出的作品,贾文忠以禅心静修的心态,以古厚的笔墨,使得整个布局彰显完美。此次展览还展出了贾文忠创作的部分国画作品《虎》系列,《虎啸》“山林虎”,“生威振山林”;《母子虎》饱含温情,充满爱意。无论是“上山虎”,还是“下山虎”,在贾文忠的笔下极具震撼,给人无尽的遐思。
禅意画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其笔简意足,意境空阔,清淡纯净,往往给人心灵澄澈之感。基于儒,染于禅,归于道,简而能远,淡而有味。贾文忠的禅意画便是如此,比如他的作品《童子拜观音》,拓片是菩萨造像,贾文忠配一双手合十的童子,堪称笔简意足。
来到美术馆,见一面瑞兽双鸳铜镜的墨拓如圆月悬于画中,月下坐一个宽袍大袖的文人,散淡闲适。想象他在赏玩这古镜拓片、画出胸中镜像时,正有举杯邀古人,对饮谈金石的快意和洒脱。
岁末,“贾文忠金石艺术展”为观众带来一场清新的拓片书画之风,值得我们去仔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