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天下大同 世界云冈

——纪念云冈石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周年专题报道(三)

  本报记者 冯 桢  梁有福

     学术研究成果丰硕

  申遗成功20年,是云冈学术研究方兴未艾、最受各方关注的20年,不但学术成果丰硕,而且在人才队伍建设、学术交流合作、“云冈学”确立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展。20年后再回首,云冈学术研究已由最初的涓涓细流渐成汪洋之势,未来的“云冈学”必是一门与真容巨壮的云冈石窟地位相称的显学,已成为学界共识。

  云冈石窟的研究,始于金代曹衍《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继以清初朱彝尊《云冈石佛记》。上世纪初的云冈研究,以日本学者居多,大村西崖、塚本靖、关野贞、常盘大定、小野玄妙等,主要探讨云冈石窟的建筑特征和艺术源流。同时期的中国学者则重在解析云冈历史与建筑,介绍邻邦的研究成果。1933年9月,梁思成等中国营造学社同仁考察云冈石窟,对北魏石窟建筑进行了测绘研究。1938年到1945年日本侵华期间,日本京都大学调查队强行对云冈石窟进行了7次调查,并于上世纪50年代出版16卷本的《云冈石窟》,代表了当时云冈石窟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

  1947年,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宿白先生发现《金碑》,并于1956年发表《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校注》一文。此后陆续发表了《云冈石窟分期试论》、《<金碑>的发现与研究》、《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等系列文章,从历史学与考古学角度,对云冈历史和艺术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本厘清了云冈石窟的历史沿革和分期脉络。上世纪70年代,宿白先生围绕云冈石窟分期,与日本长广敏雄、水野清一展开论战并取得全面性胜利,中国学者开始扛起云冈研究的大旗。

  2006年,时任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所著《云冈石窟编年史》问世,成为云冈石窟的第一部通史。其中,《<鹿苑赋>与云冈石窟》、《徐州高僧与云冈石窟》、《<金碑>小议》、《全真道与云冈石窟》、《云冈筑堡与古寺衰微》等文章解决了历史上诸多疑问,有力地推动了云冈学的发展。

  近年来,该院深挖云冈文化内涵,在文物、宗教、考古、美术、音乐、舞蹈、建筑、历史、地理、民族、民俗、地质、岩石及维修保护和生态保护等方面逐步开展全方位的研究,初步建立了“云冈学”的学术研究体系,推动“云冈学”向纵深发展。在此背景下,陆续出版了《云冈石窟编年史》《云冈石窟词典》《平城丝绸之路论文集》等多部著作,并着手策划编撰《云冈石窟调查报告》《云冈石窟分类全集》和《云冈石窟装饰图案全集》等著作。

  2019年,云冈石窟研究院历时七年,编撰完成20卷本《云冈石窟全集》。该《全集》广泛吸收中外造像艺术精华,兼容并蓄,融会贯通,成为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集大成者,集中展现了西来像法逐步中国化、世俗化的演进过程,堪称中华佛教艺术发展的里程碑。该《全集》2017年入选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计划, 2019年获得“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面超越了日本人的16卷本《云冈石窟》,代表了国内“云冈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一举打破了“云冈在中国,研究在日本”的学术尴尬处境,被云冈人称为“争气工程”。

  与此同时,云冈考古发掘研究也取得重大突破,2008年至2011年,为配合云冈石窟窟顶防渗水工程,该院组织力量对云冈石窟窟顶进行考古发掘。在西部窟顶发现北魏塔庙遗迹1处;在第5、6窟窟顶,发现1处北魏寺院遗址和辽金铸造工场。这种山上寺庙、山下石窟的建筑形式,在全国属于首次发现。该项目入选“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申遗成功20年来,云冈研究院涌现出诸多潜心研究、著述甚丰的专家学者,形成老中青结合的研究人才梯队并成为云冈研究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张焯,文博研究馆员,历史学硕士研究生学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西省委联系高级专家,北京大学考古中心客座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宗教艺术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山西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特聘教授,山西省“五一”劳动模范,山西旅游业十大功勋人物,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高端领军人才,先后出版学术专著《云冈石窟编年史》《简明中国军制史》《明实录大同史料汇编》《中国石窟艺术·云冈》,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有《东方第一佛教圣地》《云冈石窟的历史艺术》《云冈石窟画册》《隋炀帝与云冈石窟》,《大同古代道路交通》《鹿苑赋与云冈石窟》《徐州高僧入主云冈石窟》《金元之际全真道入据云冈石窟》《<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小议》《“褒衣博带”与云冈石窟》《云冈筑堡与古寺衰微》《从汉代督军制到魏晋都督制》等。

  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师从宿白先生学习历史时期考古学,博士学位。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考古、宋元考古、文化遗产学。主编学术专著《收藏上海》,出版学术专著《中华文明传真·辽金元卷》《中华文明传真·两宋卷》《永远的三峡》《佛教文物选粹》(与人合著)《东京梦清明上河图》(与人合著)《马的中国历史》(与人合著)《佛教文物选粹2》。发表《云冈第20窟西壁坍塌的时间与云冈五窟最初的布局》《云冈石窟的开凿工程》《河北定县两塔基出土净瓶的几个问题》《宋元时期的地方城镇——以中原北方、川东和江南地区为例》《试论唐宋时期椅子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元青花起源之我见》《蒙元城址考古二题》等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王恒、何建国、卢继文、赵昆雨、王雁卿、员小中、闫宏彬等专家学者也都长期从事文物研究保护工作,在各自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学术成果甚丰。

  在学术交流方面,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山西大学、敦煌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高校院企建立合作关系,在学术研究、科学保护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特别是2019年12月,研究院与柬埔寨吴哥窟管理总局签署保护合作意向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标志着云冈石窟在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山西大学结合本校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实际,联合北京大学和国内外云冈学研究力量,申请成立云冈学研究院。山西省教育厅于2020年8月25日同意山西大学成立云冈学研究院,并将其作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进行重点建设。

  2020年8月23日,“太原理工大学云冈学与文物保护研究院”揭牌。太原理工大学云冈学与文物保护研究院的成立,开启了新时代的合作新篇章,该院以建设“云冈学”、提升我市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为目标,深入开展学术研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进一步助力我市推动“云冈学”构建与文物保护。

  2020年9月9日,山西大同大学云冈学学院正式挂牌。云冈学学院是该校的新型学院之一,现有专任教师6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1人,博士19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55.9%。教师中,有1人被评为山西省青年教学专家、山西省教育厅党组联系的高级专家,有9人获大同市资深专家称号。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充满活力,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

  20年来,中外专家学者从多学科、多角度研究云冈石窟,挖掘云冈文化内涵,拓展云冈学术思维,在宣传和弘扬云冈文化,普及云冈知识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云冈研究院而言,让“云冈学”向纵深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云冈研究院将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前行。

 
     标题导航
~~~——纪念云冈石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周年专题报道(三)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版
   第05版:走近平城
   第06版:要闻
   第07版:理论之窗
   第08版:走进云冈
天下大同 世界云冈
忆往昔峥嵘岁月 看今朝风华正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