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天下大同 世界云冈

—纪念云冈石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周年专题报道(九)
山堂水殿
宿白先生日记中的云冈石窟内容
窟顶的云冈堡
昙曜广场

  本报记者 冯 桢 梁有福

  科研立院谱新篇

  申遗成功20年,云冈研究院围绕文物保护、研究以及弘扬云冈文化,倾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高地,努力使“云冈学”成为一门显学。在科研课题和项目建设、学术会议召开、成果出版、科研奖励、学术刊物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展。

  “十三五”期间,云冈石窟学术研究成果颇丰。在《考古学报》、《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中国文物报》、《敦煌研究》、《石窟寺研究》等国家级刊物发表《云冈石窟窟顶西区北魏佛教寺院遗址》、《从考古角度谈<续高僧传>中云冈石窟的记载》、《山西大同石头村北魏墓出土的器物》等共计50 篇。另有发表于海外学术期刊如日本《佛教艺术》、《国华》等论文3篇。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魏平城考古研究——公元五世纪中国都城的演变》、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项目《基于丝肽——氨基酸的脆弱丝织品接枝加固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山西省教育厅《云冈石窟丝路文化研究——以高僧昙曜生平为主线》等课题。

  在保护研究方面,2016年以来,该院对石窟本体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如第14窟防水及危岩体治理工程设计、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云冈石窟数字化中的应用、云冈石窟出土砖瓦浮雕的拓印技法、石窟寺文物三维激光扫描数字化采集规程、云冈石窟五华洞第13窟壁画泥塑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鲁班窑石窟抢险加固工程勘察设计等,还针对周边城市文物进行保护性援助,如浑源悬空寺危岩体抢险加固一期工程、恒山寝宫危岩体抢险加固工程设计方案、天龙山9窟危岩体抢险工程勘察设计、汾阳太符观彩塑壁画保护修复项目,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期间发表了保护性学术论文《基于可见光谱的古代壁画颜料无损鉴别方法分析》、《云冈9、10窟列柱风化程度环境磁学无损评价》等数十篇,其中,《大型复杂文物信息流失与虚拟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中国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山西遗产地多人虚拟展示传播系统——以云冈石窟为例》被纳入高校文博专业教材。

  与此同时,云冈研究院还对第5窟、第7、8窟进行日常保养工程,最大限度地延缓石窟风化并防止裂隙的发展以及其他石质病害扰动。研究人员通过不懈的努力,还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如“定量测量砂岩质文物表面份额化速度的方法”、“大同观音堂三维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云冈石窟博物馆虚拟展示系统”、“云冈石窟第12窟虚拟展示系统”、“云冈石窟第13窟虚拟系统展示系统”、“卧虎湾辽代墓葬虚拟展示系统”、“长治大云院三维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等。

  开展的课题项目也全面深入,如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课题《云冈石窟大气中二氧化硫变化特征及对石雕的影响研究》、山西省科技厅《云冈石窟第12窟原比例3D打印复制》、山西省科技厅《云冈石窟窟顶第四纪土壤含水率实时监测系统建设及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等。

  从1902年日本学者伊东正太造访云冈石窟,云冈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云冈学”内涵非常丰富,涉及考古、雕刻、民族、宗教、美术等诸多方面,不论是石窟本体,还是它的外延,可做研究的空间都很大。宿白先生在代表作《平城实力的集聚与云冈模式的形成》中说,北魏王朝在开凿云冈石窟时,把全国的精英都集中在平城附近,才支撑起云冈石窟。云冈开窟以后,全国都在学它,东起辽宁,西至比它还早的敦煌,都受到了云冈的影响。山西的近五百处石窟,也都受到云冈的影响。另外,北魏影响了东魏、西魏、北周甚至隋唐,这些都值得研究。鉴于云冈石窟和北魏平城的特殊历史地位和巨大辐射效应,可以说,云冈研究的深度,直接关系到东方石窟研究的深度。

  山西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众多,是全国闻名的文物大省。截至2007年,山西省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5万余处;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6784处,其中国保单位271处,占全国总数的11.5%,位居全国第一;省保单位428处、市保单位222处、县保单位5863处;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4个、名村8个;各级各类博物馆88个,馆藏三级以上珍贵文物54785件。《山西省文物局2020年工作要点》中对全省文物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紧紧抓住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主线,牢牢守住文物安全底线,聚焦文旅融合、聚焦让文物活起来、聚焦基础基层、聚焦制度建设、聚焦结果导向,努力把全省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并明确提出要培育云冈研究院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

  去年5月,“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院士科技创新中心”落户云冈研究院。中心以解决石质文物病害和风化治理为主线,聚焦山西省文化遗产科技保护突出问题,开展创新型研究,为全省文化遗产科技保护汇智聚力。同时为云冈研究院引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研发文物保护领域内核心技术和标准体系提供支持。

  去年10月12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123期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战略研究——“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在山西大同召开。开幕式上,举行了省科技厅授予云冈研究院“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

  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是推动云冈学建设的重要平台。实验室依托云冈研究院,聚焦石窟寺文物保护与传承利用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整合多学科研究力量,建设国内顶级石窟寺学术科研队伍,构建华北地区石窟文物保护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体系建设。对于石窟寺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保护研究体制的创新,促进云冈学走向世界,提升全国石窟寺整体研究保护水平,促进石窟寺保护工作健康、有序、持续地发展,为政府文化遗产的保护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具有主要意义。

  重点实验室的建立,是全面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工作方针的一项具体步骤,有利于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更是将文物保护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将会大力提高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文物保护和利用的能力,契合了国家文物工作的总体战略要求。

  未来,云冈研究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实验室的发展进行支持:

  1.加大资金投入和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计划每年从云冈石窟旅游门票收入中,提取500万元至1000 万元,用于实验室科研和日常运转,保障实验室运行所需的场地和基础设施条件。

  2.积极做好各项组织协调工作。统筹协调依托单位的相关部门,整合遥感、测绘、考古、文物保护、数字化等诸多方面在人才、 设备、学科上的优势资源,从行政组织、后勤保障和条件支撑等方面营造良好环境,确保科 研实验室项目顺利实施。

  3.加强科研实验室项目全程管理,保障科研项目顺利实施。 全面了解、认真宣传和贯彻执行科研实验室有关管理规定,精心组织、协调本单位科研项目申请工作,为申请 者提供咨询和指导。对科研项目申请内容和信息的真实性认真审核把关,筛选、报送优秀项 目,着力提高项目申请质量,减少低水平项目申请数量。积极培育和扶植有创新潜力的人才 和项目,为申请科研项目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管理,促进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加强项目结题管理。协助或组织完成项目结题和验收等工作,督促项目负责人认真撰 写结题报告,编制经费决算等,保证信息真实准确,按时报送山西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加强项目评审阶段管理,保证科研经费评审的公平公正。

  4.加强科研实验室成果管理,提高科研项目资助的社会效果。建立健全科研项目成果的档案管理制度,抓好科研项目成果的集成和宣传工作,展示科 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成果共享,鼓励积极利用专利等手段加强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的知 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资源和成果共享,加强与国家其他科技计划项目的衔接。积极促进科研成果的科学普及与应用。促进科研成果的推广普及,发挥科研项目研究 的社会效益。努力推进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动实验室科研经费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做好项目跟踪管理。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结题后的跟踪管理制度与程序,积极开展对外联系,加强统筹协调,加大资金、人员、资源投入力度,全面支持和推进科研实验室各项工作向前发展,共同为发展石窟寺保护与传 承技术应用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标题导航
~~~—纪念云冈石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周年专题报道(九)
新华网热播~~~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走近平城
   第06版:走进云冈
   第07版:特稿
   第08版:公益
天下大同 世界云冈
云冈石窟雕像变身“冬奥运动员”
云冈石窟景区讲解员招聘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