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申力) 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今年,全市水利系统将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方针,紧紧围绕“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奋斗目标,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快水生态修复、强化水灾害防御、补齐民生水利短板、推进水利重点改革,努力为我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支撑和水保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1年,全市水利系统统筹疫情防控和水利工作,狠抓水利项目建设,深化“治水监管百日行动”,持续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有序开展水旱灾害防御,统筹谋划“五水综改”,奋力书写出新时代治水兴水的大同答卷。今年,我市将重点围绕六个方面全力推动新阶段水利工作高质量发展。
——强化政治引领,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引导基层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防汛抗洪、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站得出、冲在前;深入开展水利行业“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持续深化水利廉政风险防控,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扎实推进“清廉水利”建设,持续正风肃纪,保持高压态势,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坚持节水优先,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执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国家节水行动任务,全面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能力和水平。推动左云、灵丘两县完成2022年度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相关工作,市县两级水务部门全面建成节水型单位;组织实施好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项目,重点推进平城、云冈、灵丘、广灵、新荣5个县区地下水压采项目。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加强生态保护治理,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排查确定辖区内断流河流修复名录;推进桑干河、御河、十里河干流河道综合治理项目,启动实施引黄入左工程,做好引黄入桑生态补水工作;推进浑源县荞麦川河、云州区白登河、阳高县黑水河、灵丘县大东河4段河道治理工程;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以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动态监测全市水土流失情况;推进水美乡村建设,打造乡村振兴水利工作样本区。
——加强水旱灾害防御准备,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总结去年我省抵御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秋汛的经验做法,立足防大汛、抗大旱,认真落实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贯通雨情、水情、险情、灾情“四情”防御,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强化水库安全管理,全方位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准备工作。加快实施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对7个县区57座水库进行维修养护,实施阳高县镇大沟山洪沟道治理工程,筑牢抵御洪涝灾害的工程防线。
——加强农村供水保障和灌区配套改造,夯实民生水利基础。重点加强对农村供水工程的监督管理,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巩固拓展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实施天镇县玉兰堡、浑源县唐峪2个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改善项目区农业灌溉基础条件,促进灌区粮食增产增收。
——加强体制机制法治管理,不断提升水利治理能力和水平。定期召开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联席会议,健全“河长+检察长+警长”联合执法机制,开展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提升行动,健全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管护机制;深化水利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五水综改”,积极推动水权确权登记及交易管理,健全多元化水利投融资机制;推动《大同市桑干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和《大同市大清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立法工作;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智能化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