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过春分,暖阳驱散寒意,土壤刚刚解冻,正是青藏高原春耕开启时节。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镇山城村村口田地里,传来拖拉机的阵阵轰鸣声。
村民姜有盛双手紧握方向盘,驾驶拖拉机翻整田地。他不时地回过头,查看拖拉机行进轨迹是否出现了偏差,及时调整速度和方向。“地里今年种洋芋,对土地透气性和排水性要求高,要保证每一寸土地翻整到位。”
洋芋即马铃薯,是西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广的农作物之一。“过去自家就几亩地,面积小,品种差,种一亩洋芋只能收2000多斤,算上成本,忙活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姜有盛说,现在加入合作社,规模达到上百亩,还种上了新品种,“亩产最多能到8000斤咧。”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到合作社农机驾驶员,姜有盛现在一天的打工收入有150元,每年大约可以干半年时间。家里的9亩耕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还有4000多元的流转费。加上农闲时出外打工,姜有盛一年收入能达五六万元。
结束上午的农忙,姜有盛回到家中,将窖藏的洋芋洗净。放入锅中,倒油添水加盐,焖制半小时后,冒着热气的青海特色“焪洋芋”就出锅了。剥去薄薄的外皮,洋芋的清香蔓延开来,蘸上蒜末,姜有盛咬了一口,软嫩的洋芋入口即化。“以前,每年10月份收获的洋芋可挨不到开春,到春节就烂得差不多了。现在品种改良后,不仅产量增加了、储存时间延长了,口感更是顶呱呱。”
产量翻倍,口感绵密,更耐储藏……小洋芋的大变化源自当地马铃薯产业种薯繁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在大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智能温室内,技术人员正在将一粒粒“弹珠”大小的微型薯,收集打包装车,运往各个合作社的种薯繁育基地。
大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石玉文介绍,大通县平均海拔2400米以上,气候冷凉,病虫害较少,是天然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场。“我们选择优良品种的马铃薯,通过组织培养得到脱毒苗,再移栽到温室中种植,就可以得到用于原种生产的微型薯(原原种)。”石玉文说。
微型薯(原原种)经过一年的培育即可长成原种,继而进行一级种薯、二级种薯的繁育,再用这些种薯来生产适于大规模种植的商品薯。“像我手中的‘青薯9号’,不仅抗病性强,生长速度快,个头还大。”石玉文说。
石玉文介绍,每亩仅需要150公斤的新品种种薯,经过半年的种植,平均亩产就能达到3000公斤以上,是过去的两到三倍。按照每公斤1元的收购价计算,大通县如今马铃薯种植面积10万余亩,年产值能达到3亿元。
“啊呀呀!洋芋花儿又要开了……”哼唱着西北“花儿”民歌,姜有盛驾驶着拖拉机在田地里往返,辛勤耕耘,播种希望。
新华社记者 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