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粽叶折成漏斗状,然后把糯米放进去,往实压一压,封住口,用绳子捆紧就完成了……”端午节快到了,云州区周士庄镇散岔村村民王奇彩开始张罗着包粽子、折马符、编五彩绳,“儿子”序序则专注地在一边帮着忙,脸上满是喜悦。
其实,这对母子并无血缘关系,序序是市社会福利院寄养在王奇彩家的孤残儿童,患有智力发育迟缓。序序6岁时来到王奇彩家,从吃饭、穿衣、说话、学习……序序一点一滴的成长都凝聚了王奇彩无数的心血。10多年过去了,序序一直没有离开,完全融入了这个家庭,平时不仅能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还会帮忙照顾村里同样来自福利院的弟弟妹妹。自2002年以来,王奇彩先后为福利院抚养了6名孤残儿童,多次被市社会福利院评为“四放心乳娘”和“寄养工作先进个人”。
付出真爱、收获真情。王奇彩只是市社会福利院寄养育孤家庭中的一员。据统计,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市有1500多名乳娘养育了上万名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不仅给了他们一个家,更给了他们一份活下去的希望。
“在上世纪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家庭寄养机制刚刚起步,每户寄养家庭只能发放几斤小米作为孤儿的基本生活经费,勉强维持的口粮都优先给福利院的孤儿,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孤残儿童的生存率大幅提高。”市社会福利院负责儿童工作的沈园告诉记者,这一看似简单的形式开创了“家庭寄养”育孤模式的先河。从此,“大同育孤模式”被民政部在全国福利机构广泛推广,“乳娘文化”享誉海内外。后来,随着儿童寄养的需求增多,福利院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外育孤儿档案,形成了以散岔、解庄、西骆驼坊、上榆涧、唐家堡为中心的4区2县15个乡镇38个村200多个家庭的辐射育孤网络。
据了解,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不仅要吃饱穿暖,同时也要兼顾其康复、医疗、教育等多个方面。为了使家庭寄养工作不断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需要,市社会福利院积极思考与探索,2010年起逐步将家庭寄养主阵地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并于2011年在全国福利机构中率先开创了家庭寄宿模式,把院内的儿童养育楼建成寄宿家庭园区,并招募有爱心、符合条件的夫妻和福利院近百名孤残儿童组建一个个新家庭,让孩子们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更强烈的归属感和更浓郁的家庭氛围,同时享受院内专业、完善、便捷的医疗、康复、特教资源。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市社会福利院孤残儿童的城市寄养率已达60%以上,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并立足院内养育功能完善、康复医疗专业、教育资源优良、社工力量充足等优势,实现了育孤模式从“保生存”到“促发展”、从“单一养育”到“多元安置”的重大转变,成为孤残儿童生活更幸福的基石与保障。
“因为有爱,一代代乳娘用勤劳的双手和无私大爱的心,养育着一批批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演绎着人性最纯朴的光辉与善良。一些孩子成年出身社会后,积极投身公益活动,用爱心回馈社会,将爱心的‘接力棒’传递下去。”沈园如是说。
“我左腿患有先天性髋关节畸形,出生后就被亲生父母遗弃了。和福利院的许多孩子一样,我从小在寄养家庭中长大,有视我如亲生女儿的父母,还有福利院这个大家庭的关心和支持。虽然是孤儿,但我并不缺少爱。”1988年出生的王美彬,最早的名字是党云。在福利院的帮助和北京市红十字会的资助下,王美彬去了北京市石景山区卫生学校学习。毕业后,经常跟随红十字会医疗队前往全国各地义诊;2003年,加入北京抗击非典一线护理工作队,并受邀参加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红十字国际纪念节”先进代表会议;2008年,成为北京奥运会红十字应急救援队的一员,同时担任英语翻译工作;汶川地震期间,她又跟随抗震救灾队伍奔赴四川灾区参与医疗救助……
“在我眼中,福利院的孩子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在这里能得到良好的照料和康复教育。这些孩子如同曾经的自己,他们就是我的家人,是我的弟弟妹妹。”2010年,一心想回报党恩、回报社会的王美彬回到给了她第二次生命的市社会福利院,从事医护工作。
从一个懵懂的小姑娘如今成长为人妻人母,王美彬直言,她只想做好当下的每件事,继续收获成长和幸福,这就是她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