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州区西坪镇唐家堡村黄花种植基地,大片大片长势正旺的黄花,将广袤的田野装扮得生机盎然。“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我们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如今,我们村黄花种植面积已达4200亩,去年仅黄花一项全村人均收入11600元。村民靠种黄花不但脱了贫,有的还买房买车,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后,我们还要延伸产业链条,引入科技元素,让‘致富花’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中开得更加艳丽。”唐家堡村党支部书记师伟激动地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基础就是做好产业兴旺,只有产业兴旺,农民才能有好的就业、高的收入,乡村振兴才有强大的基础保障。”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颖龙说,去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909元,同比增长11.2%,增速全省第二。
独特的高寒冷凉气候,广袤肥沃的火山富硒土壤,自然天成的畜牧业发展传统优势,蜚声中外的大同黄花、恒山黄芪、大同好粮……成就了我市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乡村产业特别是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制胜法宝”和有力抓手,坚持“特”“优”战略引领,积极用好省级赋予我市的农牧交错带示范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和省级北肉平台“三块金字招牌”,全力推进八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努力让根植于黄土地上的特色产业转化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硬支撑和强依靠。
黄花、黄芪、有机杂粮、畜牧养殖、中药材、蔬菜……如今,一项项特色产业正在迅速崛起壮大,转化为产业兴旺的一个个闪光点,照亮了脱贫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新希望。
“我市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有优势、有潜力,要真抓实干、久久为功,以工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思路发展农业,推动一产高质量发展。”前不久召开的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暨强一产稳就业促增收工作推进会,为全市特色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基调、明确了目标,全市上下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全力以赴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这几年广灵小米名气大了、价格高了,靠着这10亩小米地,咱脱了贫致了富,光景越来越好啦。今年的小米也种下啦,希望秋天能够有个好收成。”看着田地里刚刚种下的一片片谷子,广灵县宜兴乡直峪村农民赵红兴心里充满了期盼。广灵县紧紧围绕有机杂粮、绿色菇菜、生态养殖、特色杏果四大产业,高标准推进“特”“优”战略实施,特别是大力发展以谷子种植为主的有机旱作农业,2021年,全县杂粮种植面积达19万亩,杂粮销售遍及华北地区,“土特产”变成了“抢手货”。
一排排高大的番茄藤蔚为壮观,一颗颗红玛瑙似的草莓俏丽喜人……在阳高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植物工厂”里,一片勃勃生机。据悉,该项目今年计划开工完成温室种植大棚、果木种植、康养农业观光、康养小镇建设等在内的项目投资5.2亿元。“今年我们将全面实施‘特’‘优’战略,以杏果、畜牧、设施蔬菜、有机旱作、一二三产融合、农文旅融合‘六大特色产业’振兴为主线,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走好稳农与强农相辅相成的乡村振兴特色发展之路。”阳高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仓雄说。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围绕“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目标,全市通过做大做强做优八大特色优势产业,走好稳农强农、联农带农发展之路,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今年,全市黄花全产业链产值力争达到40亿元、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50万亩、把“北肉”平台建设成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黄芪种植面积达到36万亩、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40万亩以上……
今年3月17日,我市举行了2022年一季度全市乡村振兴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暨开工仪式,拉开了全市农业项目建设大幕。为了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今年我市以八大特色农业产业振兴为主线,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在乡村振兴领域精心谋划了18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215.5亿元,进一步强化项目驱动主引擎作用,重点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为全方位推动大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同时,持续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建设,今年全市十大产业集群产值要达到1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超160亿元,增幅要超过15%。
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建设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构建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机制,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申报认证步伐……“今年,全市要持续做优做强‘大同好粮’‘大同黄花’区域公用品牌,积极与一亩田公司开展合作,建立产品标准、完善准入制度,创新营销模式,全面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让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着力打造一批产品价值高、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引领带动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面提升,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大同好粮(黄花)协会会长麻树田表示,要让一批批“土字号”“乡字号”的“大同好粮”特色品牌产品日益铮亮,成为大同的一道道亮丽名片,成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实后盾。
“又快到暑期了,游客也逐渐多起来了,虽然受疫情影响,外地游客少了,但本地人来得越来越多了。”在新荣区堡子湾乡得胜堡村,村民葛淑芳一大早就在自家农家乐店里忙活开了,准备迎接游客。在得胜堡村,和葛淑芳一样兴办农家乐、民宿的村民越来越多,昔日靠天吃饭的农民,如今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我市将“大同好粮”“大同黄花”与生态旅游、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打造了“车河社区”、火山黄花田园综合体、阳高采摘园等经济体,形成了以“大同好粮”“大同黄花”为媒的近百个乡村旅游点,成为全市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休闲康养旅游业的成功典范。据悉,我市今年要依托农牧交错、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资源禀赋,开发一批集长城文化旅游、农耕体验、田园观光、休闲康养、文化传承等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把农文旅融合培育成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今年,全市乡村旅游营业收入的目标是3.5亿元。
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当前,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以绿色、有机、低碳理念引领农业,用市场化、工业化、标准化思路发展农业,牢牢牵住特优产业“牛鼻子”,奋力跑出农业发展“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