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200户440人,只要有劳动能力的,没有一个闲人,全都有营生干、有钱赚。”日前,云州区西坪镇坊城新村第一书记陈巨文向记者介绍。如今的坊城新村,开办了驾驶、修理、缝纫、电焊等技能培训班,全村居民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万元,相比2020年,又高出4000余元。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头等大事,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根本之举,着力在巩固、拓展、衔接上下功夫、见实效。
为确保实现“两个高于”目标任务,提高脱贫群众收入水平,扎实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我市出台了《大同市促进脱贫群众增收十项措施》,从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强化衔接资金项目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支持脱贫人口就近就地就业等十个方面,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促进群众就业增收。
“特别是在支持脱贫人口就近就地就业方面,我们计划组织开展1次职业指导、3个以上适合的岗位推荐、1次职业培训项目推荐的‘131’精准服务。同时,通过给予交通补贴、吸纳就业补贴等形式,鼓励企业、帮扶车间等积极吸纳脱贫劳动力。”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还将通过积极开发公益岗位、盘活用好就业帮扶车间等方式,增加脱贫人口务工收入。
6月6日,王利萍像往常一样来到单位,打开电脑投入一天的工作中。“现在,我每个月可以拿到2400元保底工资,不仅减轻了家里的负担,还圆了自己的就业梦。”此前,身体残疾的王利萍四处求职却屡屡碰壁。后来,在天镇县边塞经济管理委员会主任范爱军的帮助下,她成功入职云中声谷智慧服务基地,并依靠自己的努力步入企业管理层。
产业发展是增收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2022年全市八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要达到200亿元以上,带动农民户均增收1200元,真正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今年年初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八大特色农业产业振兴大会,释放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鲜明信号。会议作出了发展黄花、畜牧、设施蔬菜、有机旱作(杂粮)、中药材(黄芪)、食用菌、杏果、农文旅融合八大特色产业的决定,坚持用好农牧交错带示范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和“北肉”平台“三块金字招牌”,以拳头产品为内核,以推行链长制为抓手,促进全要素集聚、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力争用5年时间使全市特色产业有大的突破。
“黄花产业发展赶上了好时候。”一说到黄花,云州区唐家堡村54岁的村民杨旗精神百倍。“我是2011年成立的黄花合作社。过去只是单一地收干菜卖干菜,一年下来也就是卖个400来吨干菜。现在,我注册成立了花倾城田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起了太阳能冷库,上了烘干设备和包装车间,在地头又建起了加工厂和直播展厅。”
2021年,杨旗的花倾城公司收获黄花鲜菜70多万公斤,制成干菜10多万公斤,每斤鲜菜售价比前几年平均高出1元,干菜每公斤高出14元到16元。在此基础上,杨旗瞄准黄花和杂粮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陆续带动西坪镇农户种植和加工豆类、苦荞、藜麦、黄小米等杂粮产品。有了知名度,他的黄花系列产品和黄小米等杂粮供不应求,成了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一根浑源芪,一条金苗苗。“今年我家能刨1300多斤黄芪,就按每斤十四五块的价格算,最起码也能收入2万多元。”5月14日,浑源县裴村乡大桥村村民张吉高兴地说。
地处北岳恒山脚下的浑源县气候凉爽、光照充足,独特的生态环境给黄芪的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孕育出驰名中外的恒山黄芪,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采刨加工史。经过多年的发展,浑源黄芪已经实现了大规模种植与产业化发展,全县宜芪面积39.5万亩,有芪面积28万亩,规范化种植面积达到23万亩,年可采刨鲜黄芪2500万公斤,产值达到了5亿元。
今年5月初,占地面积32亩的黄芪文化园开园运营。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参观黄芪博物馆,了解恒山黄芪的前世今生、发展沿革、药食价值、涉芪古方等丰厚文化,还可以在黄芪加工互动展销区参与黄芪生产、加工技艺体验,享受劳动成果和精神获得感。黄芪原品、黄芪饮片、黄芪茶、北芪菇等黄芪系列产品更是琳琅满目。
“通过黄芪文化园的标准化、精品化、高端化运作,不仅要展现恒山黄芪文化,更要强力打响恒山黄芪的金字招牌。”浑源县县长赵昱清表示,将依托当地黄芪资源,以产业发展更好促进乡村振兴,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带领更多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