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春艳) 拆除、补全、换新……走在大街小巷,大家注意到,随着“城市啄木鸟”纠错行动的不断深入,一些可喜的变化正在发生。
日前,记者来到大同古城钟楼处,发现本报5月16日2版《残破污损碍文明 标牌文字盼换新》报道中提到的对联残缺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因为此处对联实为春联,又存在不同程度残缺,所以采用了去除方式。同样,在此篇报道中提到的平城区向阳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外墙上“化验”的“化”字部分脱落,记者日前再次经过时,发现“化”字已经补全。在本报6月2日2版《告别残缺文字 增强文明意识》报道中提到文瀛湖风景区观景台提示牌存在乱写乱画现象,现在提示牌已经拆除。本报6月8日2版《双语标识要规范 提升形象促文明》报道中提到,太和路云山街口公交站西的一块标牌存在中英文翻译不对应情况,现在标牌已经更换。在本报6月16日2版《规范用语用字 共促社会文明》中提到,迎泽南街幸福里小区西的一家卤味铺“铺”字少一点,记者回访时发现已经补全。在本报6月23日2版《残破污损莫忽视 文明形象要提升》中提到,华北星城北区南门的消防宣传栏存在文字残缺、内容模糊等问题,现在宣传栏文字和内容均已补全换新。
希望各相关部门继续携手,不断消除社会用语用字不规范现象,记者也会及时追踪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