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红,事业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认真贯彻执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守正创新,选贤任能,强基固本,严字当头,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全市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守正创新
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理想信念是根,根深则叶茂。10年来,全市组织系统和各级党组织持续深化理论武装,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思想政治保证。
扎实开展党内集中教育,厚植对党忠诚思想根基。10年来,我市先后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教育,并推动党内集中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持续引深“我为群众办实事”“学习身边榜样”“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等实践活动,全市1.03万个基层党组织、22.6万名党员接受了精神洗礼,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力量。
突出“凝心聚魂”开展培训,推动理论武装走深走实。10年来,我市共举办政治建设专题培训班及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等各类培训班次114期,线下培训干部31.2万余人次,1562人次干部参加省级以上组织部门举办的培训,进一步增强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坚持常态长效从严要求,加强政治历练党性锤炼。我市出台《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和规范党内组织生活的意见》等文件,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选贤任能
凝聚事业发展中坚力量
事业发展,关键在人。10年来,我市以积极构建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五大体系”为抓手,着力建设适应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突出政治标准精准识别干部,出台《大同市干部政治素质评价标准及办法(试行)》,从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五个方面分别制定正反面清单,结合干部考察和年度考核,进行“全面体检”和“靶向识别”,不断提高知事识人的精准度,在市县乡换届中,选好配强关键岗位干部,各级领导班子整体功能进一步增强、结构进一步优化。
突出实绩导向激励担当作为,我市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树立起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选人用人导向。2016年以来,全市提拔重用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基层治理等多个领域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1568人,评选市级担当作为干部792人,营造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突出接续发展培育年轻干部,我市出台年轻干部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并在科级干部职数审批中实行年轻干部专项预审制度,精心选派8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县乡任职“墩苗”。10年来,新招录县级以下基层公务员2025人,连续6年向北大、人大、南开等重点高校定向招录经济、金融、规划等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86名。
突出严管厚爱管理监督干部。2016年以来,共查核个人有关事项报告2300余人,受理信访举报544件,做到防微杜渐,抓早抓小。同时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有效保护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强基固本
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10年来,我市坚持压责任、育队伍、创载体、提效能,久久为功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健全工作机制压实党建责任。我市实施“两级三责法”,通过抓实本级、督促下级,清单化明责、项目化履责、规范化问责,把压力传导到基层每个党组织。推行“周例会、月调度、季观摩、年评比”工作机制,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闭环管理,确保有序提高基层党建工作质效。
注重分类施策建强基层队伍。我市以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为牵引,圆满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实施“乡村振兴万人计划”和“农村后备干部定向培养工程”,为农村发展培养接续力量,全覆盖充实“两新”党务工作力量,建立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推动职业化、专业化队伍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创新形式载体提升组织功能。我市针对各领域基层党组织的不同特点,分领域创建载体,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在农村、社区、国企分类开展“争旗提档”“创星升级”“五星联创”等活动,各领域党建工作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强化党建引领提升工作效能。始终坚持组织工作服务中心大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通过建好网格、开展“清化收”、加强社区物业党建联建等方式,解决基层组织作用弱化、治理体系不健全、治理能力不适应、治理责任不落实的问题,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提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我市相关做法多次被《中国组织人事报》《山西日报》等媒体宣传推介。
人才强市
持续优化爱才用才环境
10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下大力气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不断强化对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智力支持。
坚持和改进党管人才工作。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制订《关于强化党管人才优化创新生态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成立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人才工作专项考核和专项述职,构建起“齐抓共管”的人才工作格局,着力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构建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全链条机制,稳步推进省校合作,通过加强领导、组建专班,挂图作战、推动落实,与62所省内外高校签署了115项合作协议。先后成立了云冈研究院和山西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进一步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大力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我市聚焦人才工作和生活需求,高标准建设转型汇智创新城,设立人才专项经费,组建青年就业创业联盟,出台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在大同发展的就业指南、优惠政策,实施“十百千”青年人才选拔计划……通过一系列举措,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百舸争流千帆进,阔步高歌新征程。一系列扎实的举措,一项项喜人的成就,凸显着我市党的建设取得的优异成绩。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拼搏奋斗、真抓实干,为奋力谱写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大同篇章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