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十年,是路网快速“编织”,城市发展整体框架基本形成的十年。
这是城市面貌发生嬗变的十年,是全市人民久久为功,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的十年。
再不是风沙弥漫、煤尘飞扬。短短十年,大同已成为大道通衢,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
大道通衢 织就路网
十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城市交通路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城市路网提档升级步伐,围绕城市品质提升,道路交通畅通,惠民便民等建设内容,以构筑区域快速通道为重点,在城市交通路网建设方面,大力优化路网结构、完善路网功能,大同对外辐射能力和城际互联互通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当前,我市的城市交通路网骨架,以御河为“轴”,御东新区形成了“六横七纵”主干线路网格局;老城区形成了“五横六纵”主干线路网格局,并以庆新路、开源街、文瀛东三路、北环路为主干道,形成了城市环路闭合,城市发展整体框架基本形成。目前,我市现有道路总里程734.97公里,其中,快速路道路里程41.74公里、主干路道路里程232.86公里、次干路道路里程171.51公里、支路道路里程288.86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49.6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路网密度4.91公里/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道路面积25.92平方公里,其中,快速路道路面积2.5平方公里、主干路道路面积11.64平方公里、次干路道路面积6平方公里、支路道路面积5.78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17.32%。
2021年我市全年实施交通路网工程44项,总投资约33.47亿元,2021年完成投资17.81亿元,实施了北环路建设工程,尽快闭合城市外环路,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完成了通和路南一路等10条民生道路,为附近市民出行提供便利。完成了古城内27条历史街巷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了古城路网。2022年,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我市交通路网建设工作坚持“关注热点、打通堵点、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拉大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形象,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吸纳集聚、承接承载能力。全年计划实施交通路网工程31项,总投资约32.16 亿元,2022年计划完成投资12.39亿元。
住房保障 惠及广大百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把棚户区改造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工程,推动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争取国家、省的资金支持,举全市之力开展了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共开工改造棚户区241440套,1906万平方米。特别是2015年起,市政府又抓住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棚户区改造贷款机遇,在山西省住建厅的积极支持下,向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申请棚改贷款191.44亿元,已授信200.59亿元,已到位195.58亿元。其中,市级贷款140亿元,已到位140亿元。2015年起我市购买存量商品住房1.2万套用于棚户区居民的安置。既解决了棚户区居民的安置,又实现了房地产去库存和稳增长、促进房地产业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2018年我市为化解征收安置房源不足的矛盾,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征收工作,平抑房地产市场价格,实现纯货币化补偿与实物安置的等值性。陆续购买商品住房10个项目、182.44万平方米、15812套、总价88.75亿元,用于棚户区改造安置。从2015年起,市委、市政府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出发,进一步加快我市棚户区改造工作,推进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先后投入资金约15亿元,开展了以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为核心,主要围绕“屋面、地面、门窗、明线、管网、拆简、道路、绿化、健器、安防”十个方面的综合整治,惠及市区135个旧住宅小区、360万平方米、43355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通过发放租赁补贴和实物配租等方式解决了广大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实现住房保障应保尽保。全市发放租赁补贴496838户次、金额57096.38万元。
建花园城市 城市蝶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全力推进城市绿化项目建设,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年1月,我市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截至目前,全市(不含县区)建成区绿地面积约6000万平方米,2012年至2022年,全市(不含县区)建成区新增绿地面积2231.27万平方米,其中,公园绿地面积增加600.18万平方米,苗木成活率达95%以上,长势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景观效果。十年来我市共实施道路绿化建设工程、街头景点绿化建设工程、林带绿化建设工程、公园绿地建设工程、公园绿地改造项目、安置区绿化建设工程、公建单位绿化建设工程约287项,截至2021年底,城市绿化三大指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3.17%,绿地率为39.7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87平方米,在全省位于前列。
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一处处绿地鸟语花香。如今青山环抱、绿树绕城、花香四溢的魅力大同,已成为百姓心中幸福的港湾,已成为中外游客心目中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