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人社部门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提升人社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主线,不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完善社会保险服务,促进人才数量质量提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一项项稳就业、惠民生的政策措施陆续实施,一张张强保障、优服务的“民生清单”不断完成,具有人社特色的服务发展之路正帮助许多百姓通往幸福之路。
拓展就业创业 稳定扩大就业
“我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本打算外出务工,但愁于没有一技之长。正好赶上人社部门组织的电焊技能培训班,我就报了名。现在我已被一家企业录用,每月能拿到数千元工资,不但能养活自己,还能贴补家里,这种忙碌充实的感觉真好。”今年25岁的张先生直言,技能培训就像是一场“及时雨”,让他解了“技能荒”的燃眉之急。
就业,一头牵着千万家庭,一头连着经济大势,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10年来,全市人社部门不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做好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各项工作。运用“互联网+职业培训”、校企合作、名师带徒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开展各类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素质提升;在劳动力集中地设置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和网络商户创业服务站,开展就业、创业服务;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劳动力、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有针对性地持续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公共就业服务系列活动;着力开发政策性岗位和市场性岗位。10年间,累计转移就业27.04万农村劳动力,帮助25.30万失业人员和6.99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稳岗返还补贴是政府给我们企业提供的‘真金白银’,不仅有利于企业增强履行稳定就业岗位社会责任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在岗员工安心工作,从源头上减少失业。”2022年,人社部门加大稳岗支持力度,全力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对采取有力措施不裁员、少裁员、稳定就业岗位的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补贴。同时,推行“免申即享”经办模式,即通过比对系统数据来核实条件,精准向参保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补贴1.42亿元,惠及3567家企业、26.34万人。
强化政策落实 织牢社保网络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关系到社会公平和百姓的幸福指数。(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10年间,人社部门有序、有力推进各项社保政策落地落实,将这张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安全网”织得更密实牢靠。
社保覆盖范围持续扩展。2014年,国务院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合并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形成职工养老和居民养老两大制度平台,全民参保计划在此基础上稳步推进。2012年至今,我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35.1万增长到199.77万人,社保卡持卡人数从41.1万人增加到318.35万人,电子社保卡发放257.13万张,工伤保险参保50.9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49.28万人。2021年1月,我市正式实施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政策,目前已有96.4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
社保待遇稳步提高。在确保离退休人员当月养老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的同时,稳步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以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省级基础养老金。到2022年,我市已实现离退休职工养老金的18连涨,有效改善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2012年以来,我市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从1572元增长到3087元。社保扶贫实现应保尽保。2018年起,人社部门持续推进社保扶贫政策有效落实,充分发挥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对应保未保人员进行实名制管理,建立动态台账,并为19.1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贫困人员及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保费,推进应保尽保、应发尽发工作。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市23.2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目标,其中15.03万人已领取待遇,待遇领取率达100%,为助力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进人才工作数量质量双提升
人才二字,寥寥五划,却是一座城市的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和动力之源。人社部门始终坚持把人才工作摆在首要位置,认真谋划、统筹推进。
技能是就业的根本,人社部门始终坚持符合条件人群愿培尽培、应培尽培的原则,稳步推进职业能力建设工作。2018年起,立足“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总体目标,以提高培训质量、提升劳动者素质技能为落脚点,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关键节点的监督,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高效有序开展普惠式培训,引导脱贫劳动力、高素质农民、灵活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提升职业技能。10年来,全市累计技能培训50.97万人,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10.69万人,培训后就业率达到30%以上,为全市脱贫攻坚提供技能人才保障。
同时,加大劳务品牌技能人才培养,并按照一县至少一品牌的要求,连续推广打造了“天镇保姆”“灵丘阿姨”“广灵剪纸”“浑源中药炮制工”等劳务品牌。2020年,人社部门高标准承办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大力营造技能成才的良好环境。10年来,我市新增技能人才16.28万人、高技能人才1.62万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7个。全市现有技能人才42.73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1%;现有高技能人才12.68万人,在技能人才中的占比达30%。
此外,不断健全职称评审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改进评价服务,稳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经过多年努力,我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活力不断激发、人才获得感不断提升。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军表示,将以更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务实举措,努力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越来越多的百姓获得更多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