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十年,是大同市卫生健康事业进步最大的十年,是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的十年。
医疗卫生涉及千家万户,事关群众福祉,关乎民计民生。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同市卫健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破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瓶颈”,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民举措,夯实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医疗卫生技术服务水平,推进智慧医疗信息化,为大同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攀升。
以人为本 坚守使命 健康大同迈上新台阶
大同市卫健系统牢记领袖嘱托,加快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
十年间,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12年的3.85‰下降到2021年的3.13‰,婴儿死亡率由3.69‰下降到2.92‰,新生儿死亡率由3.29‰下降到 2.51‰。截至2021年底,免费为贫困地区妇女筛查宫颈癌301291人、乳腺癌291567人,全市免费婚前医学检查27206对。
全市85家医疗机构成功创建成为“山西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3个社区获得全国首批“2021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连续五年举办“万步有约”健步走激励大赛。
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从25元提高到84元,服务项目由10类扩展到30类,覆盖居民生命全过程。
我市连续十年被评为山西省卫生城市,7个县(区)被评为山西省卫生县(区)。
破除壁垒 合力攻坚 综合医改走在全省前列
推进健康大同建设,深化医改是一场“重头戏”。我市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政策推动,着力破解群众“看病贵”的顽疾;以完善机制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健康红利”。 2017年7月1日,我市公立医院在全省率先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以市三医院、市五医院、国药同煤总医院为核心的三大城市医疗集团;从2019年1月1日起,每个村卫生室平均每月增加1000元村医补助,符合条件的退养乡村医生补助标准每人每月800元,村医待遇在全省名列前茅;2019年,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城市。 2017年省政府提出在全省域推进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以来,我市按照全省改革顶层设计,高位推动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县区医疗集团内部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行政、人员、资金、绩效、业务、药械“六统一”管理,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走出了一条“县强、乡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模式新”的县域综合医改“大同路径”。 精准帮扶,县级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目前,我市10个县区县域内就诊率均达90%以上,县区三级手术量较同期增长了一倍,整体医疗质量与效率得到提升。 资源下沉,巩固筑牢乡村基层医疗网底,打通百姓看病“最后一公里”。市、县两级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全市91个乡镇卫生院和1581个村卫生室全部达标。各乡镇卫生院诊疗水平、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医疗服务收入均得到显著提升。采取巡回服务、驻村服务等方式,送医到群众家门口,巡诊偏远地区服务群众32万人次。 信息引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成效明显,群众看病贵问题有效缓解。我市着力打造县域医疗服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市、县、乡、村四级分级诊疗信息化平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等“共享医疗”模式逐步形成。
扩容增量 优化布局 公立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
十年来,全市公立医院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三个转变”为目标,不断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大力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十年间,全市医疗机构由2012年的2292个增加到2021年的3345个,年平均增长率为4.29%;千人口床位数由4.69张增长至6.96张,千人口执业医生数由2.61人增长至3.32人,千人口护士数由2人增长至3.27人。 我市深入推进“1310”兴医提质工程,柔性引进5名院士、52名博士和1名首席科学家及1名名中医传承师;成立了20个专科联盟、50个医疗专科质量控制部,卒中、胸痛、创伤、新生儿救治、危重孕产妇救治等五大临床急救中心均已建成。市五医院被确定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国药同煤总医院电子病历应用系统达到6级,走在全国前列。灵丘县人民医院成功入选国家卫健委“千县工程”项目。 医疗服务体系快速发展。三级医院牵头建设的医联体、远程医疗协作网和20个市级专科联盟覆盖全部县级医院、80%以上的基层医疗机构及社办医院,100多名三级医院医师长期在基层驻点对口帮扶,二、三级医院上下转诊的渠道更加畅通,分级诊疗就医格局基本形成。 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聚力打造市三医院、市五医院、国药同煤总医院3个城市医疗集团和市五医院1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医学高峰,区域临床诊疗水平显著提升;目前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2个,占全省100个重点专科的12%,在11个地市占比最高。 医疗质量安全不断强化。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逐步健全,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医疗运营分析评价和等级医院评审为抓手,倒逼公立医院“三转变”“三提高”,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搭建了50个市级医疗质量控制部,质控体系更加完善。 医疗卫生服务持续改善。为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我市公立医院不断拓展结果查询和诊间支付功能,目前三级医院线上预约诊疗率达60%以上,“看病难、住院难”得到有效缓解;298种日间手术病种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压茬推进控费、降耗、减负各项改革落地见效,37个项目纳入了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范围,群众就医负担有所减轻。
关口前移 防治结合 公共卫生网络不断织密织牢
十年来,我市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水平不断提升,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
我市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防治结合、综合施策,健全监测预警响应机制,提升综合防控能力,加快构建公共卫生防控体系,为维护全市人民身体健康提供了强有力保障。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疾控体系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疾控体系和能力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市共有市、县两级疾控中心11家,专业技术人员446人,依托各级医院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搭建起城乡一体、上下联动、功能完备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覆盖所有医疗机构,疾控机构核酸检测、现场流调、应急处置能力等,得到了大幅提升。
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扎实有效。首先,疫情监测、防控和风险评估得到加强。坚持法定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月报制度,对传染病发病进行预测和评估,全社会疾病防控意识大幅提升,常见传染病处于低水平散在发病,未发生重大传染病流行。其次,艾滋病防治能力不断提升。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将宣传教育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工地常态化,城乡居民、流动人口、青年学生等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了95%。同时,扩大重点人群监测,加强高危人群干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规范化随访等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
结核病、鼠疫和地方病防治、防控工作稳步推进。十年来,我市各县(区)、监测哨点医院重点传染病暴发疫情报告率、处置率长期保持100%。全市连续10年达到了肺结核发病率控制在55/10万以下的国家和省级考核指标。全市建成11家免疫规划数字化门诊、203家合格门诊,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连续10年达到了基本公共卫生目标要求。圆满完成了“十三五”期间地方病防治任务,并顺利通过了终期评估。
闻令而动 尽锐出战 切实发挥抗疫主力军作用
2017年,我市成功处置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大同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被国家卫健委表彰为“防控H7N9工作先进单位”。
2020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市委、市政府统一调度、靠前指挥,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面对疫情,我市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闻令而动,始终坚守在抗疫最前沿,切实发挥了抗疫主力军作用。
守正创新 中西并重 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优质高效
十年来,我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在加快推进健康大同建设和服务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1年,我市启动了建设中医药强市战略,出台了《关于建设中医药强市的实施方案》,全市中医人齐心协力、蹄疾步稳,在服务体系、服务能力、人才队伍、服务供给等多个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市辖县全部设立公立中医医院。目前,全市中医医疗机构440所,其中,中医类医院47所、中医类门诊部19所、中医诊所374个、中医类医师1882人,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全市13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实现全覆盖,今年继续推进40个基层中医馆服务内涵建设,使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中医特色医疗服务。
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创建了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1个、省级中医药先进单位6个,全国基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3个。发挥市中医医院龙头带动作用,建立医联体。推动县级中医医院能力提升,获批省级中医重点专科8个,推进中医经典病房、夜间中医门诊建设。
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全市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指导老师1名,省级名中医12个,市级名中医96个。开展中医人才培养,组织中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88人、西学中人才培养210人,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约5000人。组织好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的考核工作,为823名民间无学历、60名确有专长医师资格人员进入中医队伍开辟通道。
服务供给进一步拓展。积极推进六大类75项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36个社区服务中心、92个乡镇卫生院能规范开展10项以上适宜技术,1264个村卫生室能提供6项以上适宜技术。部分中医适宜技术纳入门诊医保报销范围、群众受益面进一步扩大。
瞄准新目标,走好新征程。全市卫健系统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推进“健康大同”建设,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在奋力开启“健康大同”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取得新成就,全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向更高水平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