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大同是皇后之乡”,人们以此从一个侧面证明大同的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不过,有些书写者在书法作品中误将“皇后”写成了“皇後”。如此差错或许源于写作者的“文化追求”,形成动机与效果的背反。类似情况现实中并不罕见,例如,把“太后”写成“太後”、“后土”写成“後土”、“松树”写成“鬆树”、“头发”写成“头發”等等。此等情形如果再出现于公共场所、传播介质就会影响城市的形象了。
某位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为台球选手潘晓婷题字的照片曾在网上疯传并引发网友吐槽:“九球天后”四个字,居然有两个写对了!照片中,繁体字“玖球天後”中的“玖”和“後”都用错了。“玖”是“九”的汉字大写,一般用于金融、货币、记账方面。“後”与“后”本来是两个不同的字,汉字简化方案里才变成了一个“后”字。
文字学家认为,大约4000年前史官就已经根据“司”字创造出了“后”字,所以我们不能随便说“后”是简化字。截至目前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后母戊”方鼎中就可见“后”字,展品被视为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原比例的仿制品在它的出土地安阳殷墟博物馆陈列。该鼎出土后最先为其起名的是郭沫若,根据鼎腹内壁铸有的文字而得名“司母戊”大方鼎。历史上,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并不固定,一般认为除“左”“右”二字不可反转写外,其他文字都可能因刻写者不同而出现反转写等情况。后来研究者认定,大鼎上的“司”实际上是“后”的反转写,于是学界就把“司母戊”纠正为“后母戊”。如今,国博的展示牌、文创产品、出版物以及教材中使用的都是“后母戊”。
今天说到“后”字,我们很容易想到“天后”“皇后”“皇太后”等与女性有关的词语。上古时代,“后”字代表男性,是权力的化身、帝王的象征、天子的称号。《说文解字》解释:“后,继体君也。”郑玄笺:“后,君也。”《书经·说命》中说:“树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国语·周语》:“昔我先世后稷。”《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等等,这里的“后”都是指君主。那个时代,天子之妻称为“妃”。到了周朝,才把“妃”改称“后”。《礼记·曲礼》:“天子之妃曰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天子称皇帝,皇帝的正妻就叫做皇后了。
《说文解字》中解释“後”字,“後,迟也”,表示迟、慢、时间较晚、位置在后、落在后面的意思。例如,《论语·雍也》:“非敢後也,马不进也。”《论语·先进》:“子畏于匡,颜渊後。”《吕氏春秋·长见》:“知古则可知後。”《素问·五常政大论》:“收气乃後。”这里的“後”与前述的“后”在古代不是一个字,意思也无君主、帝王妻的意思。
“後”字出现晚于“后”,最早在甲骨文中没有“彳”,是会意字,文字的上部为绳索之形,下部是一只脚趾朝下的脚(止),意为在路上行走时有绳索绊住脚落在了后面。到了金文,字的形体演变为左侧增加一个表示行走的“彳”,会意字变成了形声字。“後”字基本定形,小篆、隶书、楷书沿袭。
现行简化字中“后”字的来源有二,即“帝后”之“后”、“前後”之“後”。因此,表示君王或皇后的“后”字就不能繁化为“後”字。例如,成语“皇天后土”、《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孟子·梁惠王下》“徯我后,后来其苏”等句中的“后”字,都不能写成“後”。
相似的文字现象还有很多。例如,简化字“发”对应“头髪”的“髪”与“發财”的“發”。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 》词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里的两个“发”,对应的繁体字分别是“發”“髪”。如果书写者将两个繁体“发”搞混了,就会贻笑大方。
海派著名书画家程十发,本名程潼,当时教他书法篆刻的李仲乾先生为他取了“十发”的字。“十发”取自《说文解字》:“十发为一程,十程为分,十分为寸。”因此当书写程十发名字繁体时,就只能用“髪”。
汉字是意符音符结合的文字,结构复杂、异体字众多。从古至今,历代政府多数很重视统一文字形体的工作。1952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开始草拟汉字简化方案。1955年至1956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及《汉字简化方案》出台。1986年,再次对《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做了些简单的文字修订,后沿用至今。如今,使用繁体字的场景不太多了,但是不能因此就不负责任地在书画作品中、文创产品中、牌匾上、楹联上、视频中胡乱将简体字繁化,随随便便地解释繁简字之间的关系,这些貌似有文化、懂文字的行为实则贻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