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守护城市文脉 探寻老大同记忆

大同市博物馆 马世野 冯汉卿

  守护城市文脉,探寻老大同记忆。和阳南门往北50米,有一处下沉式四合院,犹如一颗唤醒老大同人回忆的“明珠”,它就是大同市博物馆分馆——平城记忆馆。

  平城记忆馆,2011年9月29日开馆,历经十余年运行开放。2022年8月10日,展览进行升级改造,预计将于2023年初重新对外开放。

  升级改造后的平城记忆馆展出藏品294件(套),重点文物25件(套),新的展览主题——老大同记忆展以历史发展为脉络,展现大同城从近代(1840年)到二十一世纪的历史记忆,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包括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初三十年、改革开放后四十年。馆内设立四个展厅,分别为沧桑的故土、萌动的边城、奋进的岁月、变革的时代。

  城市记忆是时间流逝所留下的痕迹。从晚清到改革开放,大同一百多年的历史,浓缩在这一方四合院中。通过图片、实物以及老大同故事,为你讲述近现代大同城真实而沧桑的那段历史。走进这里,就是走进时代的存续革新、城市的发展变迁、企业的兴衰荣辱、居民的衣食住行;走进这里,就是走进咱们的城,咱们的家。

  鸦片战争后,衰老的大清王朝已无法全力抵挡来自帝国主义的入侵。随着1860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天津成为通商口岸,身为其腹地的大同也面临着列强的渗透。城市一方面承受着西方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在守护着固有的传统。在由传统楼阁、牌坊、庙宇、民居、城墙所构成的城市轮廓中,出现了高耸入云的教堂尖顶。悠扬的驼铃将城内老字号生产的铜器沿万里茶道带去恰克图,也将天津港卸下的洋火、煤油和呢绒带到城内新开的洋行。私塾开始走向没落,古老的云中书院变成了大同府中学堂。李殿林、厉时中这样的博学鸿儒依然受到尊重,也出现如兰承荣这样选择留学东洋的后生晚辈。市井阶层依然喜欢在看戏和听评书的过程中接受关于忠孝节义的教诲,但也会好奇街市上拉洋片的摊位。这说明整个社会已经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全国如此,大同亦然。整个国家亟需一场风暴来涤清封建帝制的余辉,迎接新的一天。

  辛亥革命爆发后的大同,历经变革、战乱、和平、发展,旧传统与新风尚碰撞,在艰难曲折中,城市走向新的历史阶段。随着张绥铁路的开通,大同的煤炭工业和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保晋矿务公司大同分公司揭开了近代机器采煤的序幕。之后经过了第二次直奉战争和晋奉战争,大同的商业恢复起来,商铺鳞次栉比,尤以皮毛加工和茶叶贸易为代表。广丰茶庄、慎利恒都是当时有名的字号。新式学校、商铺、医院等建筑的兴起,见证了城市建筑风格的多元变化。近代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文化传媒行业的变革,电话、电报、邮政事业兴起,报纸等新兴传媒手段的普及和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修建,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多样性。后来,日寇无情的入侵打断了大同的发展,掠夺式经济使得城乡居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大同人民翘首企盼新的太阳照亮所有的黑暗,重新带来和平的日子。

  1949年5月1日,大同和平解放,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三十年来,大同经济发展迅速。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基础薄弱,物资极度匮乏,到后来城乡居民维持基本的生产生活逐渐以煤炭工业为主体,电力、机械、化工、建材、轻纺等全面发展,新型工业城市,国家重要煤炭能源基地初步形成。城市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旧城改造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的物质生活及精神文化生活均有了显著的提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同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市发展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产业结构上,改变了“一煤独大”传统经济结构模式,着力开发非煤产业,全面推进新兴产业。

  改革开放初期,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大同,已经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和机械制造为主体,化工、制药、电子等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的城市,是1984年国务院首批批准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19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大同的很多产业无论从产品更新、技术升级及管理方面与沿海地区相比显现滞后的情形,许多企业发展出现困难。市政府及全市企业积极探索改革发展创新之路,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旅游业、新能源等第三产业及新兴工业,实现了支柱产业多元化。

  平城记忆馆的文字、图像资料让你看到大同昔日面貌。

  在平城记忆馆伫立着一座大钟,四面都有表盘,这座建筑钟正是红旗广场南侧邮电大楼的构件,位于邮电大楼的顶端,于1981年12月完工,内装2000门纵横制自动交换机。邮电大楼总面积达466平方米,分主厅、东厅、西厅,为当时全省邮电系统最大的营业大厅。

  红旗广场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经过数次改造,成为大同市著名的市民休闲广场和文化娱乐中心。数十年里,这里留下几代大同人难忘而美好的记忆。为了城市发展,遵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随着西城墙的合拢,红旗广场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老大同的地标性建筑——红旗广场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历经四个时代不同历史轨迹的洗礼,晚清时的传统、民国时的西式、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风,都在大同这座城市留下了它们的痕迹。当代的大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古城保护全力推进,古都魅力逐步彰显,历史文化名城气质充分展现。在大同人的城市记忆中,庄严的华严寺、巍峨的城墙和华美的四牌楼代表着大同的历史;而现代化的博物馆、图书馆和体育中心代表着大同未来的发展。这种古朴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的城市形象,也映照在世世代代大同人的记忆之中。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文旅
   第04版:要闻
山西作家唐晋系列文章受青睐
非遗传承为文旅融合添新彩
“轻计划”艺术项目启动展开展
“集散客运”携手美好时光
守护城市文脉 探寻老大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