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 桢 梁有福
编者按
随着景区建设不断完善,研究、保护工作持续推进,央视等重量级媒体近期接连聚焦云冈石窟。11月16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对外推广局指导、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策划摄制的中英文双语短纪录片《万象中国》推出“云冈新景观”,本报“走进云冈”专刊上周四对此进行了报道。11月30日起,央视9套播出6集纪录片《云冈》;12月21日至23日,央视9套在晚8点黄金时段播出3集大型纪录片《石窟中国》,其中第二集《微笑》专门解析了云冈石窟和云冈模式的形成及影响。“走进云冈”专刊本期起继续向读者介绍相关内容,敬请关注。
中国是世界第一石窟大国,截至2021年的最新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共有石窟寺2155处,摩崖造像3831处,共计5986处。960万平方公里区域内,石窟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犹如撒在辽阔中华大地上的一粒粒珍珠。
纪录片《石窟中国》以石窟艺术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外文化交流和多民族融合为内核,全面展示了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体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交融、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本片带领观众走近神奇壮丽的大地山川,美轮美奂的壁画造像,讲述几代石窟守护者、研究者的感人故事。节目3集分别为《东渐》《微笑》和《人间》。
在第二集《微笑》中,摄制组特邀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张焯、院长杭侃出镜,两位专家结合北魏历史向观众介绍了云冈石窟的开凿过程、三个分期、艺术特色,以及中国石窟考古学泰斗、北京大学教授宿白先生与日本学者在云冈分期上的学术之争和云冈在中国石窟中的特殊地位等内容。 片中,从甘肃武威的天梯天石窟,到分布在辽东、中原、川渝等广大地区的石窟群,一一得到呈现,对云冈模式的形成和影响进行了严谨细致的溯源和探究。从印度犍陀罗出发的石窟艺术,翻越葱岭,到达龟兹、高昌,再穿过塔克拉玛干,从敦煌、凉州、秦州、平城,到洛阳、南京、杭州、大足,直到雪域高原。它一路东行,一路换装易容,一路调整表情,最后将包容一切的微笑留在人间,使佛教最终与五千年中华文明融为一体,让观众对云冈模式的来龙去脉有了直观的认识。
《石窟中国》执行导演秦川介绍说,宿白先生按照丝绸之路佛教传播线路,自西向东,由北向南,将全中国的石窟群划分为四大区域,即新疆地区、中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藏地区。2021年4月开始的将近一年时间里,他们就是拿着宿白先生的这张“联络图”,开始了中国石窟寻访的万里征途。空间上,中国石窟开凿经历了从塔里木盆地到河西走廊、从西北到中原、从北方到南方的过程。时间上,公元3世纪,从印度犍陀罗出发的佛教石窟艺术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中国,新疆地区首开克孜尔石窟,形成龟兹模式;4到5世纪石窟艺术沿着丝绸之路进入河西走廊,形成以莫高窟、天梯山、马蹄寺等石窟为主的凉州模式;5到9世纪,凉州模式直接传到大同,初步形成中国化的石窟艺术样式——云冈模式,唐代在洛阳完成了彻底中国化的龙门模式,辐射全中国并东传日本和朝鲜半岛。
关于《微笑》的定名,秦川说,他们在云冈石窟第5窟檐楼的角落里发现一尊只有45厘米的佛像,它双目下垂,嘴角含笑,身体微微斜倾,像从夜空俯视人间。那个瞬间,整个世界都静了下来。当时他就情不自禁地说出了第二集的名字《微笑》。
通过张焯和杭侃的讲述,观众对《微笑》有了更深的理解:佛教造像最早从西域传过来的时候,佛像都是比较威严的,后来大乘佛教提倡普度众生,到了北魏的时候,云冈的微笑反传到了敦煌。那种温暖的微笑,超越了所有苦难。微笑的菩萨、微笑的佛陀,构成了中国化佛教艺术,它最鲜明的标志,就是所有的造像都带着神秘的微笑。佛陀的微笑抚慰芸芸众生,多元文化的交融,让中国石窟之路成为一条微笑之路、和平之路、文明之路……
专家表示,《石窟中国》从石窟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找到石窟艺术中国化这个主脉,体现中国人吸收和改造外来文化的强大自信,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交融、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中国古代工匠、画师在拥抱西来艺术的同时,经过本土化改造与多元素融合,中国石窟艺术已远超它的原始形态,体现了民族融合性、创造力,彰显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体现出大国文化情怀。而《微笑》中的云冈石窟,让人们对云冈模式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这对推进“云冈学”建设、提升云冈知名度、助力大同文旅产业发展等,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