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美景入画;河开冰动、草木蔓发。深深浅浅的绿意中,大同迎来了生机勃发的春天。随着天气转暖,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在大同这座宜居宜游的美丽城市中流连忘返……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道路上,我市正阔步向前。市生态环境局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与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进行深度融合、协同推进,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闻令即动,从快建立责任体系。
该局积极发挥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作用,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创建工作方案,细化任务清单,弘扬生态文化、培育生态道德、践行生态理念。
靶向施策,从实开展专项治理。
大同蓝——
2018年,在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中,我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实现从“煤都黑”到“大同蓝”的典型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从此,“大同蓝”这一品牌在全国叫响。近年来,大同坚持不懈对全市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进行调整,坚持“转型、治企、减煤、控车、降尘”五管齐下,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空气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稳步提高。
“我们不断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推进清洁取暖改造、工业企业升级和超低排放改造、推进货物运输绿色转型、加大移动源污染防治、实施扬尘管控、加大落后产能淘汰等重点工作,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攻坚、不断深化秋冬季大气污染物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2022年,市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27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72,是全省连续三年唯一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65位,“大同蓝”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提升。
大同清——
大同是京津冀水源涵养的重要区域,穿市域而过的桑干河一路北上,下游永定河是首都北京的“母亲河”。因此,大同的水污染防治对京津冀工农业生产、居民饮用水安全和生态修复治理意义重大。
我市始终坚持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城镇污水、农村排水“五水同治”建设“大同清”。强化水资源管理、保护及水生态修复,全面完成全市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全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各项改造工程,加强配套管网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加快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地表水Ⅴ类标准的提效改造;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深入推进畜禽粪污治理;强化河长制巡河机制,积极开展河流的生态修复,做好流域上下游和跨界水体水环境治理的协调配合和联防联控。
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积极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确保“查、测、溯、治”等措施到位,强力推进污水处理厂保温提效和提标改造等重点工程。2022年,全市8个国考断面全部达到优良,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并得到显著改善,确保了一泓清流进北京。
大同绿——
源头防控是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防范人居环境风险;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严控新增土壤污染;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固废和危废污染源监管,确保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去年,我市积极推进“林长制”改革,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成营造林44.5万亩、退化草原保护修复治理3.46万亩。目前,全市土壤污染防治目标已顺利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近年来,“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中国美丽城市”“全国美丽山水城市”……一个个称号让美丽大同新面貌进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我们将继续扎实开展创建活动,持续开展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积极开展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引导广大企业和群众深入践行严控污染、绿色发展、低碳生活、文明环保的理念,推动全社会携手共建全国文明城市。”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