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政府工作报告

张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本报记者 李冬宾摄

  大同市人民政府市长 张 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大同发展史上极不平凡、极不容易的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锚定“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应对各种超预期因素冲击,实现了经济稳中向好和社会大局稳定。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842.5亿元,同比增长3.5%;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75.3亿元,同比增长5.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86.7亿元,同比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57.7亿元,同比下降0.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8996元、13864元,同比增长6.3%、7.4%;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省下达任务。

  一年来,我们坚持能源主导、数字先行,工业经济实现稳中向好。主动担当国家能源保供的使命重任,全力支持晋能控股和湖东机务段统筹疫情防控和煤炭生产运输,加快地方煤矿核增产能、提高效率、扩大产量,全年原煤产量完成1.6亿吨,同比增长7%,其中保供煤1.36亿吨,先进产能占比达到90.7%;扎实推进3个2×100万千瓦煤电“上大压小”项目,国电湖东已开工建设,晋控同热和中煤项目加速推进;新能源“风光水储地氢”全领域布局,风电、光伏并网装机达到812.6万千瓦,占全市电力并网总装机50%,排名全省第一。新荣50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运;立足能源优势强力发展数字产业,成功举办云冈数字新基建发展论坛,阳高中联绿色大数据产业基地一期建成投运,在灵丘、天镇、广灵又布局了一批数字经济转型项目,全市投运标准机架超10万架、在用服务器35.2万台,PUE电能利用效率1.17以下,年用电量突破15亿度。装备制造、现代医药、新材料、绿色建材、通用航空等产业均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一年来,我们坚持文旅融合、提振消费,第三产业逐步企稳回升。成功入列全国25个重点旅游城市,云冈、恒山、古城、长城和平型关“4+1”龙头景区提档升级,八仙影视基地、北魏文化园等总投资314亿元的99个重点文旅项目加快建设,541公里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主线基本建成。成功举办首届“大同好礼”文化旅游创意大赛、大同长城论坛、云冈文化旅游季等活动,推出10条精品旅游线路,开通全域旅游直通车,A级旅游景区达到23个,“文化古都、清凉夏都、美食之都”的文旅品牌持续叫响;制定出台服务业纾困“63条”,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907.7亿元,同比增长3.5%。发放数字消费券4830万元,拉动消费超6亿元。创建潘家园等一批夜间经济集聚区和示范点,消费潜力持续激发;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出台中小企业纾困帮扶“37条”,为各类企业退税减税降费71.92亿元,市场主体总量突破32.4万户,全年新增6.79万户,同比增长26.6%,其中,新增涉税市场主体2.98万户,同比增长128.82%。

  一年来,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优,农业农村工作扎实推进。严守耕地红线,压实稳粮保供责任,建设高标准农田21.7万亩,新发展有机旱作农业50万亩,粮食产量达到25.48亿斤,实现“十三连丰”;实施农业“特”“优”战略,黄花、畜牧、中药材等八大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黄花产业、“阳高红”西红柿产业、首届恒山黄芪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黄花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2亿元,带动13.2万人增收致富,“大同黄花品牌协同发展”案例入选全国50个农业品牌创新发展典型案例;北方预制菜产业园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落地开工,大同好粮北方农特优产品交易中心投入运营,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179亿元,同比增长16.8%。一产增加值增长3.9%,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4%;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工作成效,投放5.3亿元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全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1686元,同比增长14.9%。

  一年来,我们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区域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纵深推进能源革命综改试点,煤矿智能化建设、能源互联网试点等稳步推进,浑源抽水蓄能、国网时代电化学储能等项目加快建设,大同-怀来特高压通道纳入国家电网规划,风光火储及源网荷储一体化趋势明显;大刀阔斧实施国资国企改革,市属国企基本完成战略重组、形成“2+3+9”发展矩阵,758户全民所有制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革;开发区体制机制重塑性改革成效明显,“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集成推进,办理“承诺制”手续107项、领办代办事项261件、出让标准地53宗3027亩;挂牌成立山西首家民营企业服务中心,深入开展清理隐性壁垒、规范审批事项、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完成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市县一体化改革,全年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35.35亿元;持续提升开放能级,成功举办地热能产业发展、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等大型论坛,大同陆港枢纽入列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北肉冷链加工产业园投产运营,跨境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112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阳高高速飞车实验室国内首次全尺寸超导航行试验成功,天镇地热无干扰取热供暖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果,签约的华阳新材料项目填补国内高端碳纤维技术空白,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全年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7家,新增“晋兴板”挂牌企业21家。

  一年来,我们坚持科学规划、保护第一,统筹城乡发展成效明显。高起点启动晋北城镇圈建设,完成国土空间“三区三线”划定及成果应用,与朔州市在9大领域31个方面开展合作;国道109线、208线过境公路改线工程用地预审已完成,大同绕城高速公路陈庄至肥村段项目土地预审已展开;强化古城保护,户部角、里坊巷、柴市角、鼓楼西街等历史文化街区修复项目顺利推进;大力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面向全国征集博物馆创办申请135个;提速建设华严安麓和凯悦臻选高端酒店项目,古城整体风貌正在加速恢复;加快实施平城街西延、北环路通达及城市供水供气供暖设施配套工程。持续推进大县城建设,统筹开展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等行动,城乡公共设施配套水平和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一年来,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效。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巩固“大同蓝”,坚持“治企、减煤、控硫、管车、降尘”多管齐下,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72、同比下降3.1%、全省排名第一,优良天数达到327天、同比增加12天,PM2.5浓度25 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7%,是全省连续三年唯一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65位;系统建设“大同清”,强化水污染源头管控,推动污水厂提标改造和稳定运行,启动御河、十里河6块生态湿地运行,加强80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实施“引黄入桑、引黄入御”生态补水,御河、文瀛湖水环境明显改善,全市8个国考断面全部达到优良水质,确保了“一泓清流进北京”;不断厚植“大同绿”,持续推进土地复垦和综合整治,完成水土流失治理46.5万亩。积极推进“林长制”改革,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成营造林44.5万亩、退化草原保护修复治理3.46万亩。

  一年来,我们坚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民生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坚决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疫情防控政策,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市领导挂帅亲征,党员干部全员参与,广大医务人员不畏艰辛,推动疫情实现平稳转段,最大限度守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持续叫响“云中声谷”呼叫品牌,成功举办第十八届中国呼叫中心产业发展年会,获批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数据呼叫(标注)企业新增就业7300多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2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8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学前教育、“双减”工作、高中办学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大同职业学院、互联网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列入我省“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开启了职业教育新篇章;深入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全国首批实现异地就医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降费用、提服务”医疗惠民行动成效显著,累计降费超3亿元;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500套,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完成投资5.12亿元,发放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助15053户,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9个;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防范化解安全、金融、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平安大同建设迈上更高水平;10件民生实事全部如期兑现,群众的美好期盼持续落地成真。

  一年来,我们坚持党建引领、提升效能,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87件、政协委员提案258件。全面实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依法开展政务公开工作,法治政府建设有力推进;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认真落实省政府“1+N”抓落实工作机制,坚持用好13710督查督办系统,12345政府服务便民热线运行质量在全国312个普通地级市中排名第51位、全省排名第一,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民族宗教、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外事、侨务、双拥、史志、档案、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红十字等工作也取得新进步。以上是对2022年政府工作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去年政府工作报告落实情况的系统盘点,敬请各位代表和委员监督。

  各位代表,奋斗充满艰辛,成绩令人鼓舞。过去一年政府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和老领导老干部,向驻同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指战员,向所有驻同单位和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大同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经济总量不大,跨入第一方阵任重道远;“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还未得到根本性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任务仍然相当迫切;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的步伐还不快,营商环境亟待持续优化;市本级财源十分有限,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支出压力较大;政府部门干部专业知识缺乏,适应转型的能力、运用法治和市场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望与重托。

  二、2023年工作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强力落实省委重大发展战略,强力建设全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强力培育壮大“十大支柱产业”,强力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实现长足进步,确保“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取得更好成绩,为全省高质量发展作出大同示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大同贡献。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在实际工作中全力争取更好结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其中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规上工业企业净增75家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经济增长水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任务。

  新的一年,省委赋予大同“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重大历史使命,对于大同加快融入京津冀城市圈、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我们将坚持把实施省委重大发展战略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抢抓时代机遇,增强发展自信,放眼全国谋划发展,强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将大同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我们将坚持把对接融入京津冀作为大同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全面加快京同一体化,全力建设京津冀绿色能源供应地、科技成果试验转化地、产业转移承接地、信息数据服务地、旅游康养首选地、特优农产品供给地、优质劳务输送地,努力把京津冀的消费和要素更多地引过来,把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更多地送出去,着力建设山西对接融入京津冀的桥头堡。

  我们将坚持以“12+N”调研成果和行动方案为突破,持续解放思想,笃定苦干实干,努力把事关大同发展全局的重大任务、重要事项、重点工作具体化、项目化、工程化,确保实现“一年开新局、三年上台阶、五年大跨越”,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真正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工业强市,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多点支撑、集约高效的转型发展之城

  强化与京津冀地区的资源优势互补和产业分工协作,用好产业链“链长制”和特色专业镇两个抓手,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从“一煤独大”向“多业支撑”转变。

  做强能源产业。持续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勇担省委赋予大同“风光火储及源网荷储一体化”的使命重任,在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优化组合、提升绿电使用比例等方面为全省作出示范,为大同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能源保障。煤炭方面,持续推进煤炭增产保供,科学稳定释放先进产能,推动水磨湾等3座在建煤矿投产达效,小窑头煤矿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潘家窑、大西庄2座矿井在取得采矿权并获得核准后开工建设,煤炭产量稳定在1.6亿吨以上;煤电方面,继续加快国电湖东、晋控同热、中煤等3个“上大压小”煤电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晋能塔山三期和左云2个2×100万千瓦煤电项目前期工作;新能源方面,大力推动16个风电、光伏续建新建项目建设,力争光伏项目上半年建成并网、风电项目三季度建成并网,加快推进新增的晋北采煤沉陷区6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储能方面,加快浑源15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等4个储能续建项目建设进度,大力推动国网时代储能二期、深圳国瑞协创储能产业园等8个项目早日开工,积极开展浑源、灵丘、新荣等5个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继续推进天镇地热能梯级开发利用和产业化,开工建设浑源9兆瓦和天镇凯迪30兆瓦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构建多元化新能源开发利用格局;电网方面,推动大怀线1000千伏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项目开工建设,同步建设500千伏和220千伏变电站配套工程。加快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平台建设,扎实做好能源互联网试点工作,大力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努力形成市场化的低电价长效机制,着力建设一个能源丰富多样、绿电占比较高、网架结构坚强、调峰安全有力的华北新型绿色能源城市,为数字经济产业大量引进集聚奠定坚实的基础。到年底,全市电力总装机达到1754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占比提高到53.7%;发电量完成570亿千瓦时,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力争达到27%。

  做大数字产业。抢抓网络强国、数字中国重大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山西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进一步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治理数字化,推动大同经济由输煤炭、电力向输数据、算力转变,最后实现智能制造和综合服务。重点是以服务京津冀实时算力需求为目标,推进大同绿色数据中心集群建设,聘请权威机构开展国家级论证和规划;全力推动秦淮5期、7期、8期和中联2期、京东灵丘等三个在建数据中心投产达效,积极推动天镇秦云零碳数基超级能源综合体、抖音数据中心开工建设,着力建设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绿色能源数据中心集聚区和华北最具竞争力的算力中心城市;加快蓝耘科技、秦云等服务器制造项目建设,进一步吸引服务器制造、配电设施、制冷设备等上下游产业落户大同;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好云时代、大同数投等企业的平台作用,积极推动全市数字资源要素整合,大力拓展数字融合应用新场景,加快采掘业、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数字化改造,积极推进“AI工业质检”产业基地建设,激发数据要素价值潜能,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继续举办云冈新基建论坛和中国呼叫中心产业发展年会,着力建设华北地区最大的基础数据服务基地,不断提升数字大同影响力。

  做精装备制造产业。充分发挥算力集聚优势,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设立专项产业技改引导基金,探索建立高级设备共享服务平台,提升装备制造行业系统集成、专业协作和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数字化升级,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产能、增强竞争力;充分发挥中车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链主”企业作用,进一步加强延链补链,吸引上下游企业向大同集聚;支持大齿、陕汽、巴什卡、同华矿机、太重起重机等制造企业,全力争取订单、开拓市场,逐步提升市场占有率;加快推进中兵铸造、美雅途自行车电动车制造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以新能源汽车为主的重大项目,支持电动重卡、氢能重卡规模化发展,努力把大同建成一个在强大算力支撑下的华北智能制造重点城市。

  做深现代医药产业。全力服务医药企业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加快国药威奇达抗生素产品链延伸项目、库邦生物医药年产280吨医药原料药、山西双雁生物医药产业园、同药集团医药产业园、广盛原药食同源产品开发等项目建设;支持医药产业联盟平台建设,落实我省创新药研发和产业化相关政策,以商招商,再引进一批制药项目签约落地,争取成功申报原料药生产基地;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我市作为全国北药主要产区的优势,以道地药材恒山黄芪产业化开发等项目为依托,进一步加快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提高我市在全省医药行业的占比,力争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做细新材料产业。围绕建设碳基新材料、合金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玄武岩纤维等新材料产业链,加快推动与华阳集团、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合作的T1000、T1100、M40X碳纤维和特种石墨、石墨烯五个项目开工建设;加强与上海中能的沟通对接,推动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园落地;以尚镁科技、高镁科技公司为龙头,带动铝镁精深加工企业全产业链发展;依托丰富的石墨、玄武岩、珍珠岩、高岭岩、粘土等资源,瞄准高端开发,再引进一批新材料项目,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做专绿色建材产业。加大力度建设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支持美川大唐、华瑞建材、大地同源、喜越建材等多家大型绿色建材企业,建设以粉煤灰、脱硫石膏、煤矸石、铁矿渣等为原料的固废利用项目,年内要力争引进一批煤矸石综合处理利用项目;支持灵丘县建设固废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山西石工研发生产基地,重点对固废资源转化为专用材料、再生建材进行研究,着力构建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体系。

  做实通用航空产业。依托已经建成的通航产业园区,积极争取省级通航产业基金支持,健全完善产业配套和市场体系,大力推进航空动力、长鹰蜜蜂、山西维顶、太昊集团“大型客机改货机”等项目建设,不断延伸通航制造、货运物流、低空旅游、人才培养等产业链条;积极对接工信部无人机人工智能发展研究院、大疆无人机和致导科技(北航团队)等专业机构,谋划实施一批无人机研发制造、科技成果转化和无人机试验试飞基地项目,培育壮大无人机产业;实现北岳机场与灵丘机场互通,推动通航产业“飞起来”。

  各位代表,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我们将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产业链延伸为重点,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早日蹚出转型发展新路!

  (二)坚持提振消费,推动服务业提质升级,加快建设文脉传承、市井繁华、业态丰富的文化旅游之城

  以引流量、聚人气、促消费为目标,紧盯京津冀国家级城市群的消费大市场,开展服务业提质增效行动,做优文化旅游产业,创新消费场景,着力建设京津冀旅游康养首选地和区域消费中心。

  做强文旅消费品牌。坚持“规划引领、扩容升级、丰富业态、创新运营”的思路,实施A级景区培育工程,壮大“4+1”龙头景区,办好全省文旅大会,面向京津冀推出2—3个精品旅游产品,不断提升“中国古都·天下大同”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推进云冈历史文化长廊景区建设,加快出台《云冈历史文化长廊景区规划》,积极推进游客服务中心、主题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等项目,全面提升云冈石窟的国际影响力;推进北岳恒山5A级旅游景区建设,与其他四岳对表对标,推进游客集散中心投入运营,实施恒山景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有力提升北岳恒山在五岳名山中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推进大同古城景区建设,全面落实《大同古城文旅业态发展扶持奖励办法(试行)》,布局建设各类主题博物馆、艺术馆、收藏馆,改造提升特色文化街区,加快凯悦臻选、华严安麓、既下山等品牌酒店建设,常态化开展“昭君出塞”“木兰出征”等实景演出,形成品牌产业引流矩阵,建设传承历史文脉、留住市井气息、丰富文旅业态的文化古都展示区;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大同段)建设,启动得胜堡、新平堡等三个长城核心展示园项目建设,配套完善文化驿站、观景台、慢行道、房车营地等基础设施,培育一批“长城人家”,策划和举办长城公路自行车、国际马拉松等一批体育赛事,带火长城文旅产业,擦亮长城文旅品牌;推进平型关景区建设,启动5A级旅游景区创建基础工作,推动红色文化与美丽乡村、有机社区、休闲民宿深度融合,努力创建红色经典文旅品牌。

  优化文旅消费供给。创新文化旅游消费,推动八仙影视基地6个摄影棚建成投运,形成上下游一体贯通、高度市场化的影视产业链,努力建设“南有横店、北有大同”的北方大型影视基地;举办雕塑、油画、戏曲等文化艺术展览,承办各类艺术论坛、文化讲座,争取国家级电子竞技赛事落户大同,以“文化之都”聚集人气、吸引人流;创新体育旅游消费,全力办好第十六届省运会、大同国际轮滑节等品牌赛事,广泛开展群众性冰雪运动,扶持发展极限运动、山地越野等运动项目,以“体育大市”吸引更多人群汇聚大同,拓展消费空间;创新乡村旅游消费,加快休闲观光农业综合体项目建设,支持发展乡村游、采摘游、露营游、民宿游等产品业态,推动乡村旅游“星星之火”逐步形成“燎原之势”。创新康养旅游消费,面向京津冀广阔市场,加快建设省级文旅康养示范区、神泉古域康养度假区、世家生态康养小镇、黄经世家中医康养小镇。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鼓励房地产企业积极投身康养社区建设,采取“政府扶持、企业主导、业主参与”的方式,试点探索“智慧住宅+康养物业”的社区养老新模式,形成新的康养消费热点。

  提升文旅消费服务。充分发挥市文旅投资集团的主力军作用,提升全市文旅“资源+资产+资本”运营效益和服务质量。加强市场化运营。强化资源整合,开发盘活古城、景区景点、文化场馆等优质文旅资源,链接带动市县两级其他文旅景区景点“活起来”“火起来”;强化资本运作,变文旅资源为资本,拓展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投资建设一批文旅基础设施项目;强化运营合作,积极引进一批运营经验丰富、走在市场前沿的文旅企业参与全市文旅产业开发和景区运营,形成开放多元、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加强平台化管理。构建智慧文旅平台,全面提升“畅游大同”网上终端服务功能,加快发展“智慧旅游”;创新宣传营销平台,强化与抖音、快手等数字传媒平台的战略合作,提升大同文旅知名度;完善综合监管平台,依法规范文旅市场秩序,切实提高游客满意度。加强人性化服务。培育一批旅游地接服务公司,提供全周期、一站式优质服务;优化“景景通、城景通”旅游公交网络,规划建设完善3A级以上景区停车场、充电桩及5G网络等基础设施,提升景区可达性及配套服务功能;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开展酒店、宾馆、旅行社等服务业星级评选活动,通过正向激励提升全市文旅服务水平,让古都大同成为人人向往的旅游胜地!

  (三)坚持强基固本,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建设面向首都、产品特优、供需两旺的现代农业之城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建设首都特优农产品供应地为目标,当好首都人民的“米袋子”“菜篮子”“肉案子”。

  大力发展特优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稳定供给,严守耕地红线,加快云州、阳高、天镇3个省级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建设,全年建成高标准农田20.8万亩;加快云中、恒山、塞上三大灌溉基地建设,恢复改善灌溉面积8.03万亩;推广发展50万亩膜下滴灌种植,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21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达到25亿斤以上。做大做强八大特色农业产业,制定黄花系列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挖掘利用药用价值,加快开发黄花保健品等拳头产品,建设全国一流的黄花产业集群,力争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0亿元;加快设施农业项目建设,总面积突破11万亩;加快天镇神农、新荣北京供销社雁北肉羊、云海肴青脚麻鸡、百胜肉鸡等养殖加工项目建成投产;挖掘渔业产业潜力,建设净水渔业、设施渔业、生态渔业、都市渔业、休闲渔业良性发展的新格局。畅通特优农产品销售渠道,发挥北肉平台、大同好粮北方农特优产品交易中心等平台作用,加快建设百胜集团食品供应、一亩田北方预制菜产业园项目,推动大同特优产品进入全国市场;实施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标杆项目,面向京津冀布局建设一批冷链物流、仓储基地;整合农贸、果蔬市场,加快建设综合性农产品集散中心。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强资金统筹使用,支持县区科学编制乡村规划,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建设康养乡村、水美乡村,尽显“长城脚下、桑干河边、革命老区、塞外人家”的风土人情;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新改建“四好农村路”228公里,建成长城一号旅游公路185公里;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建、管、投”运行管护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村覆盖、向户延伸。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适度推广土地流转,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抓好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切实巩固“清化收”成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有效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精准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抓住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促进脱贫人口就地就近就业,确保脱贫人口就业规模达到10万人以上。

  各位代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我们将主动顺应农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强力推动乡村振兴,奋力开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生动局面!

  (四)坚持协同发展,推动改革开放,加快建设有机融入、京同一体、充满活力的包容开放之城

  以推进京同合作为突破,做大做强各类外向型经济发展平台,加快建设全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

  充分发挥开发区主战场作用。增强开发区产业承载能力,力争开发区工业用地全部实现“标准地”出让。完善基础设施,实现“九通一平”;持续深化“三化三制”改革,逐步释放“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集成效应;提升开发区招商效率,高效开展“三个一批”活动,组建专业招商团队,大力实施“政府+链主企业+产业园”招商模式,积极开展市场化、专业化、精准化招商。

  持续壮大市场主体。以开展“市场主体提升年”活动为载体,加快市场主体倍增“十大平台”建设,办好永不落幕的山西省特色专业镇投资贸易博览会,力争全年培育1—2个省级专业镇、8个市级专业镇;加快推进乡村e镇培育,有序建立农产品电商销售网络;实施推进企业上市倍增计划,推动更多优质民营企业进军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加大助企纾困力度,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全年市场主体总量突破38万户,净增6万户。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商品市场示范基地,支持县域推进公益性农贸市场建设;加快发展智慧商店、街区、商圈等智能市场;扶持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争取更多的头部企业在同设立总部或区域运营中心。

  做活现代物流产业。加快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开工建设晋北物流园、京东集团“亚洲一号仓”等综合物流园区项目,积极申报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建设服务全省、面向京津冀、辐射全国的区域物流集散中心;提升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能级,支持龙头跨境电商企业创新发展;启动实施大张高铁增列提速,加快集大原高铁建设步伐;推动大同航空口岸开放通过国家验收,以大同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跨境电商园区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和综合保障功能。

  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健康”方针政策,落实《关于促进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帮扶措施》,按照“三无”“三可”要求,实施营商环境3.0版改革;加大对民营企业进入产业转型、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支持力度;落实好财政资金奖补政策,持续清理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服务中心和12345热线民营企业反映诉求通道的作用,健全领导包联制度和入企服务机制,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帮助民营企业解决手续办理、融资贷款、要素保障等难题。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入开展扭亏减亏、提质增效行动,推动市属企业尽快突破生存线、达到发展线。做强主营业务,提升2个投资运营平台的投融资能力,增强3个公共服务公司的供给能力,提升9个专业化产业集团公司的盈利能力,确保资产负债率下降0.5个百分点。同时,持续深化财税、金融等改革,确保取得实效。

  各位代表,改革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我们将矢志推进深层次改革,持续扩大高水平开放,主动融入京津冀,加快建设桥头堡,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五)坚持创新驱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设人才集聚、机制顺畅、敢为人先的创新标杆之城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创新资源,统筹抓好人才引进和成果转化,着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

  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制定出台高层次和紧缺型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吸引外地人才为我所用;建立大同籍人才常态化联系机制,共享政策、项目、招商信息,吸引本地人才回流创业;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采取共建研发机构、设立院士工作站等途径,聘请兼职顾问和星期天工程师,实行“候鸟式”聘任、“周末”专家等柔性引才模式;加快建设人才疗养基地,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同康养研修,为大同发展建言献策。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启动京同合作创新城规划编制,充分发挥驻京招商引智工作专班作用,积极融入北京创新体系,与中关村管委会共建中关村大同科技园,引进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积极承接京津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化与航天科工集团、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中国农大、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院校合作,加快高速飞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机旱作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国家老年疾病监测临床研究中心等创新成果转化进程。

  深入开展“双创”活动。深入实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支持本地和外地青年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建设一批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创业示范园区,认定3家市级小微企业双创基地、2家省级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和1家省级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走好“专精特新”之路,力争在数量和质量上实现“双突破”。

  (六)坚持城乡统筹,推动晋北城镇圈建设,加快建设张弛有度、特色浓郁、管理有序的魅力宜居之城

  聚焦建设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重点城市和消费中心,按照全省“一群两区三圈”总体部署,统筹推进中心城区和大县城建设,拓空间、提品质、补短板、强管理,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按照“东连接、南拓展、西优化、北延伸、中提升”思路,重点推动高铁站综合客运枢纽建成投运;加快平城街西跨桥、开发区纬一路、同煤快线西段等工程建设进度;积极推动天黎高速云州街互通工程、大同绕城高速公路陈庄至肥村工程和国道109线208线过境改线工程开工建设;谋划启动采凉山互通、滨河路南延、北环路东延、北环高速公路等工程,加快平城、云冈、新荣、云州和大同经开区“五区”融合发展。支持各县区推动大县城建设,进一步增强县城综合承载力。

  提高城市建设品质。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27个,同步实施道路改造升级工程;开展“批而未用”土地清理专项行动,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实施御河灌区西干渠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南北通达、水系贯通、绿景环绕、鸟语花香”的高品质城市生态绿廊;全面升级城市污水处理系统,重点推动污水处理厂扩容、再生水回收利用、城市易涝点改造等工程;加快推进环城高压新荣支线和燃气储气调峰等3个项目,新建改造城市供水、供气、供热管网240公里,提高城市供应保障能力。

  加快古城保护修复。大力开展“古城建设攻坚年”行动,积极推进古城22条街巷道路改造工程,持续推进历史院落保护性修缮工程,完成西城墙、南城墙内部空间改造和法华寺博物馆建设,尽快启动永泰街西侧、教场街北侧等3条街道沿街建筑风貌整治工程,持续推进古城内市政基础设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配套学校建设,增加古城的“烟火气”。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全省新型智能城市示范市建设,推动城市状态“一网感知”,建设用电、用水、可燃气体、烟雾传感等物联感知设备;推动民生服务“一网通享”,建设大同城市APP,通过数据打通、系统打通、业务协同,为市民及游客提供政务、社区、城市生活等优质服务;推动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建设政务办公系统统一门户,实现县区12345、110、城管、综治业务的信息化整合,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努力建设“能感知、有温度”的智慧之城。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三版)

  各位代表,大同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生态宜居的美丽城市,承载着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就是要顺应群众意愿,优化城市管理,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让全市人民共享高品质新生活。

  (七)坚持“两山”理论,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美丽和谐的生态文明之城

  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明导向,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持续筑牢护卫京津冀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扎实开展“双碳”行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积极探索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有效方式,加快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积极推广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转化技术,加快实施大唐云冈热电千吨级二氧化碳捕集转化示范项目;继续推进现役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力争完成节能降碳改造126万千瓦、灵活性改造66万千瓦,将治理腾出的环境容量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继续推进冬季清洁取暖改造工程,实现平原地区散煤“清零”;统筹抓好6家企业臭氧污染治理、9家燃煤电厂深度治理、煤矸石自燃治理等工作,着力解决二氧化硫偏高问题;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确保国省考断面水体达到优良水质;积极推进土壤污染治理,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县域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持续强化生态修复。加快桑干河、大清河等流域生态修复,开工建设御河下游生态修复、南洋河天镇县核心区生态修复二期等项目,加快推进御河、十里河水质提升工程;完善“三横四纵、五库连通”现代水网体系,开工万家寨引黄北干支线、赵家窑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及供水等项目,加快天阳盆地地下水置换、守口堡水库续建工程;实施浑源、灵丘等5个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24万亩;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成植树造林42.23万亩;大力开展“复苏母亲河”行动,恢复御河城市上游段(孤山水库—北环桥)生态基流,打通御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让御河成为滋养整个城市的重要血脉,成为美丽大同的鲜明标志。

  (八)坚持人民至上,推动民生改善,加快建设安居乐业、安定祥和、人人向往的成果共享之城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与京津冀地区教育、医疗、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联合共建,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全面提高民生质量,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着力促进就业增收。继续扶持数据呼叫、标注、清洗等服务产业,启动创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云中E谷(氢都一号)数据服务新基地,力争增加5000个就业岗位;加大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发展直播带货、网络营销等就业新业态;规范快递外卖等就业平台,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户外劳动者驿站,切实为其解决碰头开会、临时休息、充电补给等服务保障问题;加快零工市场建设,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持续做大“天镇保姆”“北方好焊”“广灵巧娘”等特色劳务品牌,着力建设京津冀优质劳务输送地,切实增加群众工资性收入。

  加快文教事业发展。持续推进“五个一批”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加强云冈学建设,布局晋北考古基地,启动方山永固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不断提升大同文化内涵;建设改造10所公办幼儿园,巩固“双减”成果,持续构建普通高中“一县一重点,县县有龙头”格局。推进云冈职教城建设,加快大同职业学院、互联网职业技术学院落地建设步伐,吸引更多北京企业和高校在大同建设各类职业培训基地和分校,构建融通融合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持续加强校地合作,支持大同大学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面落实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各项措施;加快推动分级诊疗,切实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继续开展“降费用、提服务”医疗惠民行动,全面优化医疗秩序,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大力推行日间医疗模式,建立城市医联体大型医用设备共享和院内常规医用设备共用机制;强化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加快市五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推进城市医联体建设;加快市五医院、市三医院、市四医院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申报和建设;抓好中医专业人才培养和机构扶持工作,推动中医药事业长足进步。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好基本医疗、大病、失业、工伤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持续做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工作;继续实施城镇社区幸福养老提升工程,运营好农村“颐养之家”;加快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浑源、广灵、阳高、左云、天镇、灵丘6个殡仪馆;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开工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929套,棚户区改造1230套,发放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12722户;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全力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十连冠。

  守住安全稳定底线。压实安全生产各方责任,加强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燃气、消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治理,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遏制较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和物资储备,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着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常态化开展信访积案攻坚化解工作;强力推进“同安”专项行动、“云盾”固本工程,全面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六全”毒品治理体系,扎实做好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打经济领域违法犯罪;加快推动阳高农信社改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守住“舌尖上的安全”。

  各位代表,为政之道、民生为本。今年我们将根据代表票决结果,采取有力举措,全力办好各项民生实事,努力让全市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同时,我们将更好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大力发展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和红十字等事业。扎实做好国防动员、双拥、外事、侨务、港澳台、民族、宗教、人防、气象、地震、科普、史志、档案等工作。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主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期盼,加快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加强政治建设。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刻领悟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政府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奋力前行。

  强化法治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等各方面监督,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加强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确保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完善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推进行政执法部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乡镇(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全面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提升服务效能。扎实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不断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统筹运用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民营企业服务中心等平台,优化便企惠民办事流程,加大政务数据共享和汇集力度,确保企业和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能够“电话办”“马上办”“跟踪办”;落实好省政府抓落实工作机制,建立责任清单,严格奖惩兑现,着力提升政府系统的执行力、落实力。

  大兴调查研究。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坚持“一线工作法”,走出办公室,到基层找办法,走进田间地头、企业厂矿、项目工地,掌握实际情况,确保工作落实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坚持和完善政府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时时注重查实情、人人出力谋实招、事事落实求实效,确保事关发展的事情谋一件、干一件、成一件;坚持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努力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建设清廉政府。主动扛起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守住廉政底线;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把有限财力用到稳增长、保运转、惠民生最需要的地方,努力建设勤政、廉洁、高效的政府。

  各位代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守正创新,求真务实,为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同篇章而努力奋斗!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走近平城
   第06版:综合
   第07版:特稿
   第08版:走进云冈
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