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产量高,种子要选好,就像这类种子,生长期短、抗病能力强。切种前一定要将刀具消毒杀菌,每块种薯上至少要有两个健壮芽眼……多注重细节就多几份希望,亩产过万不是梦。”追风骏足,前车种薯,粒粒铺满闰土。这几天,陈海军正忙着录制短视频宣传马铃薯的选、种、育,酝酿着今年的大增收。
陈海军是新荣区教育局派驻堡子湾乡杨州窑村工作队队员,村里人都称呼他老陈。俯下身子、迈开步子,是老陈的驻村工作法宝,通过走访发现,当地小杂粮品质极优,但苦于没有销路只能坐等粮贩子低价收购,村民种植小杂粮的积极性降低,本就贫瘠的土地硬着头皮种植大路经济作物,却因为十年九旱,收入更加没有保证。
躺在简陋的宿舍里,老陈常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脱贫还要致富,靠什么致富?怎么致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老陈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在认真分析杨州窑村的发展现状后,老陈提出了视频宣传带货的工作思路,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目标规划。
去年3月,老陈自筹资金组建了短视频工作室,录制乡土人情及特色农产品等内容的各类短视频。几个月来,共在抖音、微视频等平台发布视频80余条,吸引粉丝1万余人、播放量达到500余万次,大大提高了农副产品的知名度。努力没有白费,更为直播卖货打下了基础。去年国庆期间,村民种的小扁豆通过视频宣传不到一个月时间便销售一空,到年底时,各类小杂粮销售达一万余斤,销售额13余万元。同时,短视频还吸引许多游客慕名前来游览当地名胜,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网络是个好东西,利用好就能做到‘酒香不怕巷子深’,无论隔多远都能让咱的农产品展现在消费者面前。”谈到视频宣传为村里带来的变化,老陈笑着摆摆手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咱本就是农民的孩子,也不为别的,就想实实在在做些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人生不应只有城市的霓虹,也应该有乡村的月光。思考、忙碌、奋斗……几年来,老陈脚沾泥土、心系村民,在杨州窑村的土地上播撒希望,而这期间获得的欣慰和感动,或许就是他所向往的“诗和远方”。
贾卓 苏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