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旱地变良田 农民喜增收

□ 本报记者 苑捷 通讯员 晋宁

  “以前这一片都是旱地,每年种上也打不了多少粮,遇到天旱,连‘底垫钱’也收不回来。现在好了,政府出钱把这片地全部进行了改造,打了机井、平整了土地、铺设了管道、安上了出水栓,旱地变成了水浇地。你看,今年满地玉米苗绿油油的,长得多喜气……”站在3000亩糯玉米基地,天镇县马家皂乡龙池堡村村民王在激动地说。

  曾经的龙池堡村由于土地贫瘠、资源匮乏,村子发展一度滞后,80%的青壮劳动力都外出务工。“我们村共有耕地7350亩,因一条南北大沟把村子分为东西两部分,沟东4000亩地土质好又平坦,通过打井、修渠都变成了水浇地;沟西3000多亩地由于都是坡梁地,土质差、沙化大,得不到开发。”村党支部委员王达金说。

  正在负责维护滴水输送管的村民张殿标说:“过去,这片地遇上好年景,亩均产量最多300来斤,挣不了几个钱,村里年轻人都不愿种地,纷纷外出务工。”

  近年来,龙池堡村坚持以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向土地要效益,挖掘土地资源,推进兴村富民。2022年,该村对沟西“旱板地”进行了改良,实现了井、渠(管)、路、林、田相配套,使3500亩低产田由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地”变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

  “多亏了党的惠民好政策,旱坡地变成了水浇地,村委会又建起了合作社,引进了新项目,将土地流转了出去,不仅解决了我年老体弱种不了地的苦恼,而且还增加了收入。今年,我流转土地18亩,收入了12600元。”今年,在村委会发放土地流转金现场,一位手捧现金的83岁村民感慨地说。

  龙池堡村村委会主任王元军告诉记者,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今年年初,村委会根据“依法、自愿、土地高效利用、村民收益最大化”的原则,以每亩700元的租金帮助农民流转土地3500亩,仅此一项村民收入245万元。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广告
   第05版:综合
   第06版:地产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公益
高新文出席全市创建“智慧康养示范社区”部署会
旱地变良田 农民喜增收
图片新闻
第六届全国中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专题论坛在大同大学举行
农村住房安全保障新闻发布会召开
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闻发布会举行
本市住房公积金贷款还款方式可变更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
京东科技送岗进校园 让学生搭上“就业快车”
关于征集大同市营商环境问题线索和意见建议的公告
我市3人获评“三晋最美快递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