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亮点频出、文艺精品层出不穷、村民生活蒸蒸日上......在红石塄乡的锦绣大地上,一场文旅融合的壮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近年来,灵丘县红石塄乡围绕叫响“京西福地、山水红石塄”的策略,不断推进全域、全景、全时、全民、全业联动发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先后荣获“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山西省模范单位”“全省标杆乡镇党委”“全省优秀基层党组织”等称号,并且连续3届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立足资源禀赋,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红石塄乡位于灵丘县城东南25公里,地处晋冀两省交界处,西依太白巍山,东临唐河峡谷,山大沟深,地理位置特殊,地表植被茂盛,四季景色优美。怎样将资源禀赋变成“真金白银”,红石塄乡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
规划遵循“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利用现状山水村的格局,发挥自然有利条件及区域产业布局特点,实现不同功能片区的特色景观。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将村庄景观体系与片区整体景观体系融为一体,形成“水、田、村、山”四个层次的景观界面,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景观风貌。
以留住乡土味道为重点,建设“有乡愁”的新农村。因地制宜编制发展规划,不搞大拆大建,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全方位发掘乡村个性与特色,结合自然环境,注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注重乡土味道,突出乡村风貌,建设了车河、边台、城头会等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有机社区和田园综合体,努力留住乡村的根,守住乡村的魂。
目前在全域旅游和全域有机农业的规划引领下,全乡7个村各具特色,村子个个有拳头产品,并融入了“吃、住、行、游、购、娱”元素,形成了村村如画、处处可游、步步有景的发展新格局。
创新发展模式,不断升级文化旅游软实力
初夏,走进车河有机社区,沿着阡陌纵横的田园一路走来,绿树鲜花、古桥新道、墙画庭院尽收眼底,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焕发新颜,如同一粒粒出芽的种子,萌生出乡村振兴的希望和活力。近年来,红石塄乡以生态旅游业为主线,按照“生态立乡、有机富乡、旅游兴乡”的发展思路,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升级文化旅游软实力。
纵深打造车河有机社区。把有机农业作为经济转型的战略支柱产业,以政府主导、企业牵头、农民参与、协同发展的模式,共同打造生态优美、产业发展、生活美好的车河社区。社区内集亲子游乐、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科普教育为一体,使车河成为全县对外招商引资的一张响亮“名片”。
高标准建设民宿集群。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人文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元素,积极推进水乡特色民宿集群建设。目前已成功打造出云朵驿站、见南山小院、梧桐小居、集装箱营地等一批独具生态特色的品牌民宿。
全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在全乡种植有机果蔬、有机中药材和有机杂粮,建设食用菌基地,打造高质量高标准的有机种植产业园;全力打造有机养殖产业园,在边台、下北泉等村打造以蜜蜂养殖、水产养殖等为主的有机养殖产业园;全力打造北泉文化旅游产业园,充分发挥北泉、车河等村的优势,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创新“山水北泉”“龙渠沟的老百姓”实景演出,做大做强北泉“荷花节”、觉山寺“四月四”等传统庙会经济,让文化和旅游产业从“生力军”成为“主力军”。
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文旅融合发展后劲
要想吃上“旅游饭”,就必须在服务质量上做文章,为游客提供更多“保姆式”服务。
红石塄乡为了能够做到“内外兼修”、打好文旅融合这张牌,想游客之所想,急游客之所急,不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景区修建便捷公路,完善停车场、民宿、餐饮等配套服务,并开通了县城——车河、县城——北泉的旅游公交线路,按照国家标准建成了邮政、农信行网点等。目前全乡共建成8个停车场,可停泊车位千余个,建设高标准民宿6家,能够让你感觉到如家般的温馨。
时下,在千帆待发、百舸争流、你追我赶的发展大潮中,红石塄乡党委、政府立足新时代,向着新目标,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等候更多的客人前来打卡旅游,让红石塄乡成为大家心中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