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人大常委会发布《大同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草案)》,公开征集意见。随着此《条例》的完善与实施,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将有规可依,对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意义重大。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可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大同作为一座典型的严重缺水城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有利于城市的排水防涝,最大限度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内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紧张的矛盾。
近年来,很多城市出现了“大雨必涝、久雨看海”的“城市病”。尽管我市汛期降雨量相对偏少、城市内涝情况不像一些城市那么严重,但每年时有发生的积水事故,仍然提醒我们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城市、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步伐,海绵城市是重要一环。近年来,我市在城市建设与改造中,进行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突破与有益尝试,如有效利用公园和绿地提升滞蓄雨水能力,公共服务设施减少硬质隔水材料铺装面积、多铺透水地砖等,相关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比海绵城市预期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规划设计、市政管网、道路交通、园林绿化等诸多领域,需要多个部门相互协调配合,是长期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随着《条例》的完善并实施,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将正式迈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新阶段,宜居宜业宜游美丽城市建设也将自此步入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