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市委十六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大同市委关于融入京津冀 打造桥头堡的实施意见》,擘画了大同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实施“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重大战略,必须勇于创新,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用改革的思维,最大限度打通堵点、提高效率、激发活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增强转型发展动力活力,为全省深化改革探路示范。
深化开发区改革,打造开发区升级版。要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重塑性改革,重点加强开发区体制创新、项目推进、招商引资、营商环境建设等工作。要滚动开展“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强化开发区项目招引、开工、建设、投产清单化管理,持续推动已签约项目尽快落地,落地项目尽快投产达效。要突出开发区经济职能,开展精细化赋权、按需赋权,提升“区内事、区内办”“一件事、一次办”水平。要发挥“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集成效应,提高开发区服务质效;深化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打造开发区专业化人才队伍;深化“政府+园区+产业链”招商改革,大力引进上下游产业项目,推动优势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企业“拎包入驻”。
做好国企改革“后半篇文章”,实现提质增效。要坚持党建引领提升、转型发展提速、科技创新提能、企业管理提标、安全生产提质、国资监管提效,接续实施国企提质增效、扭亏减亏三年行动,增强市属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要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化国企改革提质增效行动,推进市属企业战略重组,实现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和专业化运营。加强国企领导人队伍建设,大力压降经营管理成本。要创新监管机制,提升国资监管效能,有效解决“控股不控权、参股不管理”问题。要强化风险防范化解,牢牢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底线;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层层压实责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抓好营商环境3.0版改革,创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软环境。营商环境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指标。要聚焦“三无”“三可”要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开放开明的人文环境、优质完善的要素保障环境,加快创建全国知名的营商环境标杆城市,营商环境整体建设水平实现全省领跑、全国一流,构建起全面融入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营商环境,为大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和环境支撑。
创新科技体制改革,为创新增智赋能。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全面对接京津冀地区,建立完善“科技+产业+金融+人才”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成机制,提升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支持各类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中试基地和科创园区建设,推动一批重大技术成果在大同实现产业化转化。要贯彻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要求,加大政府采购创新产品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创新产品迭代应用,激发民营企业创新,包装一批民间投资增速快、占比高、活力强、措施实的企业。
推动生态领域改革,守好转型发展底线。要把生态作为转型发展的底线,牢牢抓住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的问题,厘清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持续推进生态领域改革。要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转变观念、压实责任,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开展重点流域环境整治,让大同蓝、大同绿、大同清成为美丽大同最亮眼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