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室里细心诊疗,手术台上一丝不苟,急诊科内争分夺秒……他们忙碌奔波、救死扶伤;他们临危不惧、勇往直前;他们用平凡演绎不凡,用生命守护生命,正是这样一个群体的默默奉献、保驾护航,才让百姓更健康、更安心。
陈宝明:
行医50载 甘为杏林翁
“看病不是简单开个药方,绝不能应付两三分钟就打发了,“望、闻、问、切、医嘱”等样样要耐心、细心。同时,医生对病人和颜悦色一些,能让病人缓和情绪,病就能好一半。”8月1日,记者见到陈宝明时,他刚为一名患者看完病。记者注意到,他给患者把脉时神情专注,和病人及家属交谈时,隔着口罩依然能看到他脸上的谦和微笑。
陈宝明告诉记者,初中毕业后,他跟堂兄学起中医,并当上了赤脚医生,背上药箱子走村串户。“我还被怀仁县选为全县赤脚医生的典型。1972年,又被选派到北京中医学院(今北京中医药大学)上学,毕业后回到家乡。1985年,又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读研深造,也是当时同朔地区第一个中医学研究生。后来,随工作调到了大同医专(今大同大学)。”
从医50多年来,陈宝明从赤脚医生到教授、到名老中医,再到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变的是称谓,不变的是医者的初心。
“目前,我在广盛原中医药文化博览苑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出诊,前来找我看病的有老患者,也有很多是经别人推荐来的。我的人生信条是三个字‘不马虎’。对学生讲课不马虎,马虎了误人子弟;给病人看病更不能马虎,马虎了人命关天。”陈宝明对记者说。
退休后,陈宝明往返于家和工作室之间,还牵挂着中医人才培养,每年带四五名学生,不遗余力地传授中医药知识和经验。他认为,一个人的医术再高明、本事再大,能够诊治的患者也极其有限,只有培养更多学生才能诊治更多患者。
程瑾:
一呼一吸间的生命守望者
“阿姨,今天痰多不多?咱明天做个气管镜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实施精准治疗。”“大爷,还发烧吗?咳嗽好点没?”8月5日8时许,市五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程瑾走进科室病房查房,这也是他每天上班首先要做的工作。
“80后”的程瑾,参加工作后一直在市五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21年,成为医院最年轻的主任医师。说起这些年的发展,程瑾最为感谢的还是医院这个平台。用他的话说:“是医院给了我成长的空间,也是各级领导给予我无私的关怀与帮助。让我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医生成长为独挡一面的病区负责人,不仅在专业技术、学科建设、科研工作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收获了众多荣誉。”
“医生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门生命科学,只有秉承对患者负责的原则,工作上认真细致、精益求精,才能让更多患者摆脱病魔带来的困扰。”程瑾对记者说,现在的呼吸内科不仅限于病房和门诊的日常医疗工作,还有气管镜和胸腔镜等手术操作诊疗工作,这也对从事呼吸学科的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20年间,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鉴于呼吸道疾病治疗过程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凭借着高超的技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患者的信任,也和很多患者处成了亦医亦友的关系。在记者采访中,他的手机铃声不时响起,很多都是患者征求治疗建议的。程瑾不好意思地笑着说:“作为医者,患者就是我们的全部,他们的信任,需要我们付出百倍的责任与努力。”
郭雁青:
万里援非彰显医者大爱
“能成为像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那样的医生一直都是我的梦想,如今,我实现了梦想,加入了中国(山西)第23批援姆巴尔马尤医疗队,开始为期一年的援外医疗工作……”远在非洲喀麦隆的市二医院肿瘤医院妇产科医生郭雁青在电话中对记者说。
进入当地医院,郭雁青感觉最大的困扰是语言沟通不畅。“虽然先期经过8个月的法语培训,也和非洲外教进行过一对一口语练习,但真正实践时还是懵了。好在助手非常有经验,能辅助我顺利开展工作。”
郭雁青说,7月7日,医疗队员接到当地妇产科医生求助电话,一名40多岁的产妇出现羊水粪染,胎儿宫内窘迫,急需进行剖宫产术。她与麻醉科医生刘辉及随队翻译杨娇迅速赶到产房,对产妇进行相应评估、指导完善术前检查,并立即组织进行手术,最终,在当地医生配合下为产妇顺利剖出一名女婴。“这是山西援非医疗队入驻姆巴尔马尤医院后的第一台手术,我们也得到了家属的衷心感谢。”
谈到本次援非,郭雁青对记者说,姆巴尔马尤自然条件恶劣,而且缺医少药,国内一些常见的抗生素药品在这里都没有。面对当地医疗情况,她表示,改善当地医疗环境、传授一定的医疗技术是每一批援外医疗队员一直努力完成的任务。“虽然援非的日子艰苦,但过得很充实。当地的民众对中国医生十分信任和尊敬, 这让我们很有成就感,这也是一名援非医生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