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巴黎圣母院塔楼被大火吞噬;2021年10月,平遥古城城墙内墙在强降雨中局部坍塌……痛心疾首之后,人们也清楚地明白,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承载千年记忆的文物一旦被毁再也无法重现往日光辉。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和平初年,历经1500余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石窟大多数石刻风化严重、洞窟整体稳定性极差,石窟面临极大的保存风险,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石窟劣化速度明显加快。
为保留文物最初的信息,还原其历史风貌,包括专门负责云冈石窟保护、研究与管理工作的云冈研究院在内,各大文博院馆和文物保护单位正以数字化为工具,实现文物保护与文化研究的齐头并进。
数字化为云冈石窟插上翅膀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文物保护领域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首次把数字化技术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民族部落研究。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开始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文物保护领域的研究。
云冈研究院是从2003年开始涉足文物数字化领域,2005年,云冈石窟外立面采集成功,完成了云冈石窟第一张厘米级精度外立面正射影像图,并绘制了第一张外立面线图。2007年,云冈研究院承担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云冈石窟数字化工程示范研究”,该项目是山西省第一个文物数字化科研项目。2012年,专业的数字化研究科室云冈数字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云冈石窟数字化研究工作进入了系统研究阶段。
目前的“数字云冈”,是以数字化为基础的信息化、智能化的统称,目标是要以科学记录、融合翻译、智慧发展为理念,实现文物信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云冈的“数字化”已经实现了石窟本体形变监测。2012年,云冈研究院承担的山西省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石质文物风化速度定量测定研究(以云冈石窟第9、10窟为例)》,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石窟风化速度进行监测,开创了一种新的测量方法,并首次定量描述了砂岩质文物表面的风化速度,对未来石窟寺文物风化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除文物保护外,近年来,云冈研究院通过多种技术,实现了石窟“活起来”“走出去”。
文物活化,从只可远观到“走出去”
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阻挡了众多游客出行的步伐,然而实景旅游受到冲击,网上虚拟旅游却迎来了春天,一时间,网络直播成为文博馆连接游客的最好方式。有数据显示,2020年2月8日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当天,有14万网友通过网络平台在线上虚拟“云”游了云冈石窟。
游客坐在家里,在手机上在虚拟的景区内不断切换页面,近距离观赏云冈石窟内高高低低的洞窟由远而近,洞窟顶部及石雕人物造像清晰可见,360度感受石雕艺术的魅力,这正是云冈石窟数字化进程中落地的关键一环。
同时,发挥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传承中的优势,云冈石窟运用VR等高科技手段,让文化遗产从现场延伸到了线上,历经千年的石窟艺术走上“云端”,继而走向世界。
2017年开始,经过3D打印,云冈第3窟被成功复制,落户青岛,完成世界上首例大型不可移动文物原比例复制工作,成为中小学的教育基地。2018年,第18窟复制窟落户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成为云冈在京对外宣传窗口。同年,3D打印的第13窟七佛造像亮相福州第八届博博会,是云冈石窟第一个成体系的数字化成果展览。2019年,开展山西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制作云冈石窟18窟多人VR展示系统,是云冈石窟第一个高精度的多人模式沉浸式体验系统。
2020年,云冈石窟第12窟音乐窟3D打印窟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馆开启了“行走世界”的第一步。同年底,3D版第12窟“音乐窟”又从浙江“走”到上海,开启了云冈石窟“行走世界”的第二站。
而在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展厅,戴上VR体验设备,一座座石窟、一尊尊雕像真实地呈现在游客眼前,让人们感受到数字云冈石窟的恢弘和精彩。
发力文物资源汇聚的最强平台
提到正在飞速发展的“数字云冈”,就离不开先进的计算设备,建设数字文博工具平台成为云冈的首要任务之一。
为最大程度保护石窟的完全信息,是当今文物保护的最大难题。云冈研究院开始三维数字化采集模式,通过增加全站仪、扫描仪等,利用多平台,多种传感器,建立了全方位空间信息,实现石窟的数字化采集,并预计在2031年实现云冈数字化全面覆盖。
2021年,山西创建的数字云冈先进计算中心建成,每秒234万亿次的计算能力,是全国文物系统唯一的先进计算中心,未来,云冈研究院将在“数字云冈”先进计算中心基础上,与石窟信息保全相关联,运用知识图谱、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建设石窟资源平台、监测预警平台、虚拟修复平台,实现对专业用户的服务;通过云上云冈(公有云)推进智慧文旅融合,为公众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数字化手段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给公众提供解锁文博院馆的新方式,也为文物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就像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副主任何勇所说:“以时间轴作为纽带,以考古艺术为基础,对未来做预防性保护,让保护、弘扬和研究三架马车,共同致力于文化的传承,这正是数字化保护带来的意义。”
据《文旅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