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首都、辽金西京,大同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是在鲜卑、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手里创造的。辽代(907—1125)是蒙古高原上契丹部耶律氏族建立的王朝,它不仅是曾经欧亚草原的霸主,还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迹。“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女真,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北方民族,在数百年的兴起历程中,以山的坚韧、水的柔韧,谱写了一段叱咤风云的历史。但是,人们对于辽金两代的研究了解,无论从史料的数量和完整性,或从学术界对各类问题的深入,相对于其他朝代都略显单薄。所以此次考察调研,探寻辽金历史文化,解码民族融合,显得分外有意义。
辽上京、金上京遗址是此次考察的两大重点。位于巴林左旗的辽上京遗址是中国辽代都城遗址。上京为辽代五京之一,始建于神册三年(918年),号临潢府,是辽圣宗以前的统治中心。辽上京由皇城和汉城组成,周长约6400米,城墙均夯土版筑。皇城在北,略呈方形,现存3座城门,城墙上筑马面,城门外有瓮城。大内位于皇城中部,其正中偏北部有前方后圆的毡殿形基址和官衙基址。
皇城北部为空旷平坦地带,推测为毡帐区。城东南为官署、府第、庙宇和作坊区。在城内西部发现的窑址,既生产典型辽风格的瓷器,也生产精致的仿定窑白瓷。汉城在南,是汉、渤海、回鹘等族和掠来的工匠居住的地方。辽上京保留了许多游牧风习,具有典型契丹族特色。而五京中最后兴建的辽西京(大同)比之辽上京,明显融入了汉制特色,又一次表征了民族融合在一步步深化。
赫赫金上京,塞北名古都。金上京乃女真族所建金朝的早期都城,位于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白城子,以南城、北城、皇城三部分组成。城垣版筑,由护城河环卫。皇城规模依照北宋都城汴京,有明显的汉化倾向。1217年,金上京在战乱中遭到严重破坏。现存遗址主要有外城墙、瓮城、马面、角楼、护城河等。学者们普遍认为,金上京是金朝在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都城分布上最北方的都城,是十二世纪初东北亚地区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也是金朝东北部疆域的重要地理坐标,是了解认识王朝早期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最佳实物证据。
现在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即山西大同的华严寺、辽宁义县的奉国寺、天津蓟州的独乐寺。八大辽构,是现存八座辽代木构建筑的总成称谓,包括独乐寺观音阁(天津市蓟州区)、独乐寺山门(天津市蓟州区)、佛宫寺释迦塔(山西省朔州市应县木塔)、奉国寺七佛大殿(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善化寺大雄宝殿(山西省大同市)、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山西省大同市)等。八大辽构,雁北有其三。
辽金文化探寻之旅,学者们看得很细,感触也很深。奉国寺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是辽圣宗皇帝耶律隆绪在母亲萧太后的“家族封地”所建寺院,奉国寺总体布局与独乐寺和大同善化寺基本一致。寺内有金、元、明、清重修奉国寺碑十余通,寺内建筑、雕像、壁画兼具契丹、女真、汉、蒙古、满族等多民族特色,可以说是蕴含了历朝历代多民族的文化结晶。加之当初建造奉国寺的工匠多是汉人,奉国寺可以说是民族文化融合的最完美体现,也是彰显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史学者谷敏认为,易县奉国寺的大殿建筑内外部结构上看应该早于华严寺,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华严寺的礼佛空间大于奉国寺,从主尊一铺塑像和两侧两铺罗汉的设置来看,由七方佛转成五方佛,也就是由佛教早期的禅观思想信仰变为礼佛为主等思想,政教合一的国家治理体系,也是由律宗到净土到唯实到密宗的发展演变过程。
学者们认为,从金代的馆藏文物来看,金阿城地区的出土物,建筑构建工艺程序较辽代复杂,铺地砖,铺墙砖,以及建筑套兽,琉璃构件等建筑手法细腻,纹饰和色彩等级极高,生活用具的器物更具有形象特征,瓷枕也由平底变成了动物形象的四肢底,陶瓷器均比辽代细腻精致,从铜镜的制作水平上就可窥见一斑。这足以证明金代社会稳定,社会生产生活水平比辽更胜一筹,手工业和文化业发达,城市的防御功能逐渐减弱,由辽代的三重城变成了两重城,城市的功能发生了变化。
大同的历史,实际上是一个由多民族书写和创造的历史,特别是鲜卑、契丹、女真等民族都在大同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对嘎仙洞、辽上京、金上京的参观走访,找到了这些民族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清晰地了解了他们的行进历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北魏、辽金等在大同的发展,可以起到提纲挈领性的作用。同时,鲜卑、契丹等民族的奋斗历史也深深地震撼了我。我们中华民族能够有今天,是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结果,通过奋斗,实现了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实现了我们民族的深度融合。文史学者吴天有深有感触地说。
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王继武说,大同这块热土以全剧本的形式呈现了我国北方地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大同历史最辉煌的部分在民族融合,大同地域文化最核心的特质在于融合文化。当前,我市正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转化应用工作,通过着力构建大同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标文化研究体系、构建多层级多支点的合作共建研究机制、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果展示和文化传播体系,以桑干河、长城、云冈、恒山等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和文化地标为主题开展“学术考察+融媒体活动”,建立理论研究工作的跨区域协调机制和院地、校地长效合作机制,出版一批系统总结大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研究成果,整理编纂《大同地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举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高峰论坛、布置“大同民族融合”专题展厅等工作,让独特的大同历史全方位地展示出来,把深厚的大同文化挖掘出来,让大同的形象更鲜明、声音更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