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8月23日新华网刊发报道

太行深处 振兴花开

——山西灵丘乡村走访见闻
航拍灵丘县城。 新华网发(灵丘县委宣传部供图)

  初秋,太行山深处草木葱茏。行走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的乡野田间,处处透着生机和希望。

  大棚中,绿意盎然,山村土味特产畅销全国;工厂里,农民变身产业工人,忙碌地完成着订单;民宿旁,绿树成荫、河水潺潺,吸引各地游客来这里亲近自然,乐享暑期……昔日一个个藏在深山人不知的小村庄,如今焕发新活力。

  新征程上,这座依山傍水的“宝藏县”持续深耕有机特色农业,同时积极培育乡村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乡村振兴之花在山野间绽放。

  有机农业托起乡亲致富梦

  黄瓜清甜可口、虹鳟鱼肉质鲜嫩、羊肚菌营养丰富,在日前举行的第十届中国·大同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上,不少参会人员品尝到了当地正宗的“有机餐”。

  位于灵丘县南部山区地带的红石塄乡车河社区,由上车河村和下车河村合并组成。“光秃秃的山上破烂的房,穷苦的人儿走外乡;沟里的鸡子山上的羊,滩里的有机蔬菜响当当。”当地人的一句顺口溜,道出了这里从前的贫瘠,也描述了如今的喜人变化。

  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2013年,灵丘县把有机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以车河社区为试点,探索特色农业发展新路。

  针对有机农业前期投入大、技术要求高的特点,灵丘县出台了“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奖补办法”等政策,同时创新“村社一体”产权制度和有机生产、有机社会、有机社区“三位一体”利益激励机制,从农机具购买、技术指导等方面提供奖补资金,助推产业发展。

  走进车河社区,一片绿油油的示范田映入眼帘,长势十分喜人。“这批农产品即将进入丰收季,提前订购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有机农产品展销中心销售员李海霞说。

  下车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春透露,种出好粮、好蔬菜的秘诀很简单:有好的水源和土壤,并且全程避免使用农药和化肥。“越是按照有机标准来,味道越好。”王春说。

  2013年,王春成立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将全村1000余亩土地的经营权流转到合作社,合作社再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合作企业。合作社以土地为资产与公司按照3:7的比例进行入股,村民作为股东参与项目运营,即可产生“土地流转、劳务就业、旅游服务、公司分红”四项收入。

  有机农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给当地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

  村民郭巧环记得,刚嫁到车河的时候,这里还是个贫困村,“村里撂荒地多,年轻人少。”那时她和丈夫在县城里打零工,年收入不到2万元。

  “现在村里活多,咱都能干。”郭巧环说,加入合作社以后,她去田里种菜,到餐厅做服务员,丈夫在山上放羊,再加上土地流转租金和收益分红,两人年收入近6万元。

  2013年到2022年,车河农业生产总值由30万元升至500万元,人均收入由2300元增加到21500元。

  王春表示,目前车河已基本形成了“产储加销”的特色农业一体化产业链,村里人实现了靠“链”就业、“链”上增收。

  截至目前,灵丘县已建成有机食品生产基地3万亩,其中有机认证基地13个,认证面积1万亩、认证品种108个,有机农业总产值达5亿元。

  同时,全县11个乡镇正在实施千亩有机种植和千头有机养殖基地建设,让广袤沃野进一步迈向“绿富美”。

  “抱团联动”发展乡村新业态

  红石塄乡“90后”驻村大学生陈依回村工作已近一年。最近,不少同学趁着假期来到灵丘,请她帮忙设计行程。

  “觉山寺内领略北魏遗风、唐河大峡谷中畅享激情漂流、苹果园里体验采摘乐趣……傍晚时分,躺进依山而建的民宿,枕着流水声入梦。”陈依口中的这条游玩路线,是灵丘县运用区域协同联动新思维,发展乡村新业态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灵丘县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提升+资源抱团”的发展模式,以产业同质联营、异业联动等方式,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为破解沿河各村存在同质竞争的问题,紧邻唐河的红石塄乡以党建联建为抓手,发挥沿河开发协调作用,统筹上沿河、下沿河两村联合打造“十里沿河”乡村旅游项目。

  下沿河村党支部书记马现礼说:“我们与上沿河村抱团,通过引进资金和人才,为村子找到了发展新路。”

  “水上漂流就是规划的项目之一。开业后,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来1600多人。”项目负责人聂金龙介绍说,按照规划,他们还新上了乡村露营项目,节假日得提前预订。

  人气旺了,村里的农副产品销路也不愁了。“蓝莓、苦荞凉粉、食用菌……每天都有十来户在漂流园旁边摆摊,在家门口卖出了好价钱。”马现礼说。

  出了下沿河村,往东南方向走,行驶在唐河边的公路上,抬眼望去,一棵棵果树整齐排列。

  “这就是红石塄村月亮湾有机苹果产业园,这边是苹果采摘区,那边是蟠桃采摘区……”陈依当起了导游,“这里规划的主要是苹果、梨、桃。”

  红石塄村附近种苹果的村子并不少,原先是单打独斗,产业发展“小、散、弱”。据园区技术负责人李建军介绍,现在乡里对种植品类、设备采购、技能培训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帮扶机制,鼓励周边的种植户加强交流学习,共同发展。

  “通过现代化栽培和市场化运营,月亮湾逐步成为红石塄乡苹果种植示范园区,将有效带动产业品种、技术更新,让种植更高产高效。”李建军说。

  “抱团联动”的发展理念打破了不同村庄之间的产业发展壁垒,“一村一策”“串珠成链”让各村的特色更“特”、长处更“长”。

  2022年,红石塄乡7个行政村集体收入全都达到30万元以上,全县186个村集体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共同走上了连片发展、抱团振兴的“快车道”。

  乡村“归雁”变身振兴“领头雁”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返乡7年后,段卫国让小米成为家乡的一张闪亮名片。

  2016年,正值有机农业蓬勃发展之时,在县里招商团队的邀请下,在天津做生意的段卫国回到老家灵丘县东河南镇清泥涧村。

  返乡之初,家人并不理解,但段卫国对有机农业信心十足。“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更加注重食品安全,有机农产品前景广阔。”逐渐掌握有机种植技术后,他种出来的小米成功进入京津冀等地的市场,最高卖到68元/斤。

  能人回乡,产业兴旺。2019年,段卫国成立了“田脊梁”有机种养合作社,带领村民流转1000多亩土地种植有机农作物,2021年底,社员增至43人,人均年收入约34000元。

  乡村振兴,离不开见识广、理念新的返乡“归雁”。乡村的悄然蝶变中,各类人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中有号召力强的“带头人”,有懂技术的“田秀才”,也有善经营的“乡创客”……

  连日来,在赵北乡龙王池村的水田养殖基地内,河鲜餐厅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再过一个月,螃蟹差不多就上市了,个个膏肥黄满,河鲜餐厅也能开门迎客啦。”山西鑫彭康农生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彭银忠充满信心地说。

  彭银忠是从村里走出去的企业家,2021年,他返乡打造集农业、休闲、旅游、康养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农业综合体。

  “预计中秋节前,基地可产蟹2万多斤,产值预计达到120多万元。”彭银忠说,等到水田种植养殖康旅基地项目全部建成后,将为当地村民提供约150个就业岗位。

  激活乡村人才振兴的“一池春水”,不仅要吸引外部力量作为增量资源,还要挖掘盘活存量资源,充分发挥农村本土人才的引领作用。

  46岁的卢永清如今成了村里的“红人”。2010年,他在赵北乡赵北村创办了汇鑫养殖有限公司,与村合作社展开土鸡养殖合作,创立了“松针鸡”“爱圪蛋”等特色品牌。

  卢永清说,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以土地流转、养殖场务工、合作社分红等方式,带动周边村民增加收入,“仅村民日常务工一项,2022年公司就支出40多万元。”

  据灵丘县人社局统计,依托资源禀赋,特色农业、水产养殖、乡村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是返乡创业者们普遍选择的领域。

  5月,灵丘县成立人才发展协会,160多位灵丘县籍在外人才登记在册。未来,协会将组织社会调查研究、主题论坛、互助服务、招商引资等活动,其中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引雁归乡”,助力乡村振兴。

  “农村的环境和条件正不断改善和提高,对于‘新农人’来说同样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段卫国说。

  新华网太原8月23日电  (王浩庆)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太行深处 振兴花开
中方敦促推动俄乌冲突停火止战
美国商家抱怨对华 “脱钩”损害各方利益
普京向瓦格纳飞机坠毁 遇难者家属表示慰问
大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山西省盐业集团大同有限责任公司关于规范食盐价格行为和保障食盐市场供应的公告
韩国政府表示将维持对日本福岛等地水产品进口禁令
加拿大西北地区首府受森林大火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