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大同实践”

  初秋时节,天高云淡、风清气爽。驱车行进在桑干河流域10万亩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红彤彤的高粱昂起了头、沉甸甸的谷穗笑弯了腰、金灿灿的玉米鼓起了肚……将绿色田野装点得色彩斑斓,乡间处处洋溢着农民丰收的喜悦。唯美的景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打卡,天地间构成一幅绝妙的秋之图。

  这一幅幅丰收的美景,正是我市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市近年来全面实施农业“特”“优”战略,踔厉奋发蹚出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道路的生动实践和有效探索。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统筹田、水、肥、种、技、机、绿、品牌和主体等要素,一体化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示范面积快速增长,技术体系初步形成,提质增效成果凸显。2022年,全市累计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190万亩,普遍增产20%-30%,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探索出有机旱作引领、种养加循环、农文康旅融合的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大同模式”。

  立足资源禀赋 坚持“特”“优”发展

  我市地处黄土高原东北部,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和悠久的农耕历史,造就了我市杂粮品种多样、营养丰富、品质优良等特色,使我市成为优质杂粮的“黄金产区”,为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资源优势如何转换成产业优势?传统农业如何走上特色之路?围绕农业传统特色产业发展,历届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专家把脉开方,综合施策。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全市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发挥区位优势,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立足资源禀赋,抢抓发展机遇,市委、市政府顶层设计、高位推动,以绿色、有机、低碳理念为引领,以“特、优”发展为方向,通过“品牌引领、园区承载、项目带动、科技支撑、产业融合、文旅振兴”,全方位推动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成立市级有机旱作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围绕桑干河流域、长城沿线、恒山区域“三大板块”,布局有机旱作特色优质产业发展;制定下发《关于做优做强八大特色农业产业的实施方案》;聘请中国农业大学编制《大同市桑干河流域10万亩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规划》;成立中国农业大学大同有机旱作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由78名省市知名专家和“土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为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争取省级资金2270万元,市级财政投入1.15亿元,其中2023年达到4000万元,有力撬动金融、保险和社会资金投入,发展特色产业……

  一系列强有力的保障措施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信心和决心,也创建了以云州区、阳高县、天镇县玉米为代表的“吨粮田”样板区,培育出天镇酿酒高粱、广灵富硒小米、灵丘有机农业、浑源道地黄芪、阳高优质杏果、左云高寒苦荞等一批特优产业,打造了绿色、低碳、有机、高效农业生产新业态,形成以杂粮为主、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走出一条具有大同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强化示范引领 突显绿色高效

  “今年我种植的135亩玉米实施了膜下滴灌技术,村里组织了技术培训,每亩地还补贴105元,效果真不错,一点没受干旱影响,长势比往年好多了。”望着自家丰收的玉米地,天镇县玉泉镇滹沱店村村民吴福林激动地直夸有机旱作新技术好。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近年来,我市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推广全膜双垄沟播、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抗旱良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10余项有机旱作技术,为全市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了科技的“金翅膀”。

  “从近几年的整体推广情况来看,膜下滴灌技术充分发挥了节水、节肥、节药、节工、增产、增收‘四节两增’的技术优势,实现了农作物灌溉方式历史性的转变。”我市农技专家表示,通过实施稳定的水源工程+高标准农田工程+膜下滴灌集成技术,三位一体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创建京津冀特色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带动全市粮食生产持续高产丰收。

  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让耕地特别是高标准农田真正成了先进技术的“应用田”、旱涝保收的“稳产田”、土地增效的“高产田”、农民增收的“致富田”。

  据悉,今年全市发展有机旱作膜下滴灌50万亩,集中推广“全膜双垄沟播+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的有机旱作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集成模式,共完成55.19万亩,目前项目区作物长势喜人,亩增产有望达200斤;全市玉米、高粱良种覆盖率达到100%,谷黍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测土配方和项目区病虫绿色防控覆盖率分别达92%以上和90%以上。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绿色循环发展、保护性耕作、品牌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信息化管理“十大工程”,一体化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推广形式由点面示范提升为整村、整乡、整县发展,再到全面示范推广规模化种植,全市有机旱作农业正在成为大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目前,全市累计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190万亩,创建灵丘和云州2个省级示范县、示范乡村15个、封闭示范片11个,市级共打造核心区47个、样板区146个,实施技术集成推广和节水增效项目96个。全市重点建设了桑干河沿线50公里10万亩有机旱作高质量农业发展示范区,形成以“黄花、谷子、高粱、杏果、蔬菜、花卉”特色产业为主,融合有机社区、有机旱作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事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一带六园区多基地”,为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标杆。

  聚力产业融合 加快提档升级

  “我们与汾酒集团创建的2万亩汾酒专供高粱基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带动了全村有机高粱产业规模化发展,促进了高粱种植户增收致富。目前,全村高粱产量高达1800斤,亩增产400斤、增收600元左右。”云州区瓮城口村党支部书记陈纪新说。

  聚力产业融合,打造优势产业集群。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酿酒高粱产业,通过与汾酒集团合作,创建汾酒专供高粱基地9.7万亩,主要集中在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种植要求,产出的高粱颗粒饱满,容重高,丹宁含量适中,酿酒产出率高,产品供不应求。

  新技术引领、标准化生产是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有机旱作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发布了《大同市高粱旱作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富硒谷子旱作生产技术规程》《大同市黍子旱作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建设了一批标准化有机旱作生产基地,重点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以标准化生产,带动产业升级,全面夯实底盘技术支撑。

  天镇县通航粮贸有限公司打造国际有机杂粮基地6200余亩,采用绿色高效技术模式,开展标准化生产,减少土壤重金属、农残、过氧化值超标,红芸豆、谷子等9个杂粮产品通过了欧洲EOS、美国NOP国际有机认证,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

  冰鲜黄花远销加拿大,打开了高端黄花产品销往国外市场的大门;云州区鲜食玉米远销香港,农民亩增收1600元;连续举办十届的“中国大同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持续叫响有机农业品牌……近年来,我市全力打造“大同好粮”“大同黄花”两大区域公用品牌,“大同好粮”品牌叫响全国,被评为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最具影响力农产品品牌”,“大同黄花”被评为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日前,以“有机农业助力和美乡村建设”为主题的第十届中国大同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落下帷幕,来自国内外200余名有机农业、乡村振兴知名专家、学者及有机农业践行者齐聚一堂,共话有机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论坛授予灵丘县“有机之乡”称号,“有机之乡·灵秀灵丘”全域品牌传播也随之启动。经过10年的持续发展,灵丘县在南山区5个乡镇1185平方公里区域内发展有机农业,已建成生产基地3万亩,有机农业年总产值达5亿元,形成了有机农业助推县域发展的可复制经验。

  精心打造景观农业,持续在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沿线布局打造油菜花、向日葵等景观农业15万亩,其中今年发展2.6万亩,成为助推农文旅融合的风景线和网红打卡地。

  以品牌化营销,创新产业赋能。经过几年来全方位、立体化的“大同好粮”“大同黄花”区域公用品牌打造,极大地提升了全市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带动了全市“特”“优”农产品“走出去”,引领了全市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7家农产品品牌入选“有机旱作·晋品”,认证绿色食品158个、有机农产品2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1个、圳品产品15个。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当前,全市上下正围绕‘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重大战略,锚定‘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倾力开辟农业新赛道。我们要坚持工业化思路、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全力构建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高起点打造高寒冷凉地区特色农业产业,持续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全产业链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奋力走好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大同路径。”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颖龙表示。

 
     标题导航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习近平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韩正到会祝贺
~~~卢东亮张强卫继周出席
~~~卢东亮会见出席2023年“台商台青走晋来”大同专场招商推介会重要嘉宾陈煌铭黄一成等 李建红艾凌宇参加
~~~——我市2023年上半年人才工作综述
~~~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版
   第05版:走近平城
   第06版:走进云冈
   第07版:要闻
   第08版:专题报道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审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 《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
第十一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在京开幕
我市与全省同步举行开发区2023年第三次“三个一批”活动
扩大交流合作 促进融合发展
“筑巢引凤”厚植人才沃土 “汇智大同”集聚发展动能
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大同实践”
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