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白茫茫”变身“米粮仓”

——阳高县盐碱地改良利用纪实

  土壤改良“量身定做”,无人机除草、喷打叶面肥,田间管理大数据“上阵”……在阳高县牧友恒泰草业有限公司,种地更轻松、更智能,现代农业焕发出新生机。

  上世纪80年代,阳高县盐碱地面积36.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4.3%。

  誓将“废地”变沃土

  阳高县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坚持不懈治理改良盐碱地。近年来,阳高县委、县政府组织县内外科研农技推广单位、专业合作社,根据不同盐碱化耕地类型及危害机理,广泛开展盐碱化耕地改良技术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昔日“白茫茫”的盐碱地逐步变身今日的“米粮仓”。

  据了解,2022年,阳高县粮食产量达到5.47亿斤,实现“十二连丰”,这喜人成绩与盐碱地改良息息相关。

  典型示范 播撒新希望

  “过去,这片盐碱地连草都不长,现在种玉米平均亩产800公斤,有的地块已经成为吨粮田。”阳高县牧友恒泰草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学清自豪地说。

  2017年,阳高县农业农村局对方学清流转的1000亩连片盐碱地进行改良和修复。

  怎么改?县农业农村局以点带面,采取井排井灌、上洗下排为主,辅助改良剂和生物菌剂等多种方式,改良土壤种植层,集改良和培肥一体化的模式让土壤快速达到适宜玉米生长的指标范围。

  阳高县牧友恒泰草业有限公司在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田间道路、上水渠和泄水渠的设计上采用单排单灌设计方式,保证上水和排水畅通。

  2018年,1000亩盐碱地治理完成,第一年就实现了“当年修复、当年种植、当年高产”,第三年获得玉米平均亩产800公斤的好收成。

  配套改造 唤醒“沉睡地”

  近日,记者来到阳高县狮子屯乡东双寨村生产基地,看到田间的一排排玉米叶多秆壮、株高棒大……

  “这片地共1000亩,早年流转时土壤盐碱化程度高,‘干时梆梆硬,浇后白花花,种一茬赔一茬’。”阳高县国柱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安大明向记者介绍,通过近几年盐碱地综合治理,目前,已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区高产稳产田。

  阳高县结合几十年来的改良实践,总结示范点在盐碱地改良上的成功经验,把治理盐碱地作为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取得明显成效。从2008年到2022年,全县农业部门综合改造治理盐碱地10多万亩。

  井灌井排送走“盐水”,通过灌溉、冲洗、排盐等水利措施达到降低和控制地下水位、调节耕层土壤含盐量的目的;平田整地,提高灌溉质量,每年早春季节,阳高县组织农民进行适时灌溉,改变土壤水分运动方向。

  因地制宜 遍开致富花

  仲秋时节,阳高县的西红柿种植户们正忙着给“阳高红”西红柿分拣打包,一颗颗火红饱满的西红柿在分选线上翻滚、跳动,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改良盐碱地,“改”与“种”都是大文章。

  阳高县在积极种植粮食作物的同时,坚持“大食物观”理念,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新建、改建日光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和青贮玉米,发展规模养殖。

  盐碱地改良后的狮子屯乡东双寨等村,土地肥沃,适宜种植蔬菜。该乡以“大棚经济”为着力点,在昔日盐碱地上持续推动产业转型。截至目前,已发展日光温室589栋、钢架塑料移动大棚2487栋、育苗棚24栋,设施蔬菜产业真正成了脱贫户的“致富车”“聚宝盆”。

  □ 本报记者 苑捷 通讯员 孙展春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左云县到村工作大学生 助力巩固衔接工作提质增效
“白茫茫”变身“米粮仓”
浑源县永安镇推动到村工作大学生真干实干
图片新闻
中秋国庆假期出行提示发布
《2024中国诗词大会》 大同赛区选手选拔开始
市新华书店助力文明城市创建
金融机构开展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金融日”活动
印度尼西亚VIP贵宾团走进我市观光旅游
我市50余名快递 从业人员比武秀技能
图片新闻
本市开展“9·15”中国减盐周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