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当云冈石窟遇到数字化

田 璐
得到精心保护的云冈大佛越发真容巨壮

  云冈石窟,一个刻在石头上的北魏王朝。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砂岩老化、风霜雨雪和兵火战争等因素不断摧残着这座珍贵的文化遗产。半个多世纪以来,云冈石窟的保护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从最初的抢救洞窟崩塌到景区环境整治,从石窟的水患治理到预警监测体系建设,从修复经验的积累到保护规划的实施,一步步取得了显著的保护成果。而今,云冈石窟在精心的保护下,越发“真容巨壮”,一项项研究成果精彩呈现,“数字云冈”“VR体验”“行走的云冈”惊艳中外。

  日前,在晋阳湖·数字经济发展峰会数字产业融合发展论坛上,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整个云冈石窟的区域图,目前已完成三分之一的洞窟采集,预计在2031年实现云冈数字化全面覆盖。

  造像身上的孔洞有意为之

  由大同市区出发,一路向西来到武州山,南麓的云冈石窟气势恢宏,绽放着穿越千年的笑容,受到了不同肤色、不同区域的人们的敬仰。

  作为北魏皇家石窟寺应运而生的云冈石窟,自北魏以来,历经了隋唐辽金元明清,而且历代都有修建。资料表明,云冈石窟最大规模的修整工程是在辽代。辽代的修缮主要是为防止石窟被风雨侵蚀,而在原石窟外面构建了木构窟檐,即“云冈十寺”。

  游览石窟时,不免有游人对造像身上的孔洞产生疑惑。真实原因是,在清朝曾有过多次修葺。维修的工匠先在造像上打孔,然后在小孔中插入木楔,并缠上麻绳,之后在孔口覆土并进行彩绘。这种方法虽然对原物有些许破坏,但从长远来看,不仅能延缓佛像的风化进程,还能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只不过到了清朝后期,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修缮工作渐渐荒废,进而停止。时间一长,覆在孔口上的泥土脱落,插在孔洞中的木楔也渐而腐烂、消失,只留下这些小孔,让后来者感到无限的莫名和困惑。

  “三年保护工程”获全国嘉奖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投入巨资,先后实施了“三年保护工程”“八五保护维修工程”“109国道云冈段改线工程”“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云冈石窟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五华洞窟檐建设工程”等一系列重大的保护措施,通过多次大规模的维修保护、景区建设,云冈石窟的面貌焕然一新。

  早在1931年,云冈石佛寺保管委员会就已成立。自此,云冈石窟有了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1955年,云冈石窟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老一代文物保护工作者克服工作和生活条件差等困难,先后翻修了第5、6、7窟的木结构窟檐。1958年,经过两年的筹建,专项投资架设的电路正式开通,结束了云冈石窟没有电的历史。

  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国家科委将石窟保护项目列入十年科研规划之中。为此,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了“云冈石窟保护会议”,拉开了云冈石窟科学保护的序幕。

  上世纪70年代初,云冈石窟迎来了“高光时刻”。1973年秋,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来云冈石窟视察时指出,“云冈石窟要三年修好”。该项工程从1974年开始至1976年结束,称为“三年保护工程”,保护原则为“抢险加固、排除险情、保持现状、保护文物”。

  其中,第20窟洞窟早年崩塌,释迦牟尼像成为著名的露天大佛,仅存有大佛、东胁侍及残留在窟壁的火焰纹背光、飞天等浮雕。石雕大佛及胁侍的胸腹部页岩层风化蚀空,西壁呈倒坡悬空状。大佛后部开凿有不规则的空洞,佛头上方悬空的砖石摇摇欲坠。针对这些问题,专家们配制料石粘补页岩蚀空带,并顺势雕凿恢复旧貌,然后用化学材料对裂隙进行封闭式压力灌浆加固。同时,粘补了佛像的耳朵和鼻尖,摘取了后壁悬空的砖石。之后,这次工程中应用的“围岩裂隙灌浆加固技术”受到了“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的嘉奖。

  通过“三年保护工程”的实施,挽救了一大批濒临崩塌的洞窟及雕刻,基本上解决了主要洞窟及雕像的稳定性问题。

  让世界看到云冈石窟

  进入21世纪,云冈石窟再度开启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2001年,它站在世界面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此,云冈石窟成为中国第28处世界遗产。

  申遗成功,让云冈石窟受到更多关注。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同召开。该会议汇聚了中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石窟寺考古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此外,云冈石窟联合考古队在进行窟顶考古发掘时,发现两处北魏至辽金时期的佛教寺院遗址和铸造工场遗址。其中,北魏佛教寺院遗址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较完整的石窟寺遗迹。该考古项目入选201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中外携手促“云冈学”发展

  2014年,云冈数字中心的成立让云冈石窟进入“数字化”时代。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石窟风化速度进行监测,对石窟本体进行数字化采集并建立洞窟数字档案,利用3D打印技术成功复制出云冈第3窟、第12窟和第18窟……近年来,该中心在石质文物检测技术、洞窟研究保护及资料档案保存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创新突破。

  “那么巨大的体量、复杂的空间、精湛的雕刻,造成整个三维数字化工作采集难、存储难、应用难。”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主任宁波说,“大窟大像,从技术到工程遇到许多实际问题,我们经过10多年的探索,才基本解决了云冈石窟三维数字化采集的难题”。

  云冈研究院于2021年正式挂牌成立以来,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努力推进“云冈学”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建设‘云冈学’的目的,是为深入挖掘云冈石窟的历史内涵找到一把‘钥匙’,让人们更好地读懂云冈的历史,从中领悟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张焯说,云冈研究院携手北京大学、上海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敦煌、龙门、大足等院校和单位,联合开展课题研究、项目建设等活动。与俄罗斯、柬埔寨、意大利、德国、美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展开中外学术交流,促进“云冈学”的发展,使“云冈学”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半个多世纪以来,通过多次大规模的维修保护、景区建设,云冈石窟的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它却历久弥新,变的是它的历史厚度,不变的是大佛脸上祥和的微笑和世人仰望的目光。

  据《山西文物》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走近平城
   第06版:文件
   第07版:文件
   第08版:走进云冈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当云冈石窟遇到数字化
云冈数字化工作汇报交流会召开
中秋、国庆假期云冈石窟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