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云峰
算力,是对数据的处理能力。
进入数字时代,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在2021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华为公司董事长梁华表示,当前全球信息数据总量呈现爆炸式增长,1992年全人类每天只产生100GB数据;时至今日全球70亿人,平均每人每天产生的数据高达1.5GB,仅一辆自动驾驶汽车,一天能产生64TB数据。如此海量的数据对算力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电商交易、AR/VR、自动驾驶、人脸识别、工业互联网等现在生活中看得见、离不开的应用背后,都有算力的支撑。作为支撑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底座,算力已经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今年,省委支持太原、大同唱好“双城记”,赋予大同“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的重大使命,结合大同紧邻京津冀等比较优势,明确了“八地”战略定位。其中,“打造京津冀数据和算力服务地”就是要发挥大同电力充沛、劳动力密集、地缘广阔的优势,承接首都科技服务后台、创新创业等生产型服务功能溢出,探索“以基础配套促基本业态集聚—以基本业态衍生产业链条完善—以场景应用促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关键技术创新”的“逆向创新”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为制造业发展、传统产业升级、信息消费扩大升级提供新动能,形成资源型城市转型新样板、新典范。
高质量的数据服务,离不开强大的算力支撑。刚刚闭幕的市委十六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大同市委关于融入京津冀 打造桥头堡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实施数据算网链合作行动,做大数字集群,建设“算力大同”。
顺“数”而为
建设连接中西部算力节点的“中继站”
在灵丘县秦淮数据集团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恒温恒湿机房里的数十万台服务器指示灯闪烁,为全国的人工智能、自动驾驶、量子通信等高科技企业提供巨量算力支撑。
作为算力的物理承载,数据中心发挥着接收、处理、存储与转发数据流的“中枢大脑”作用,是关乎数字化发展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近年来,我市依托生态环境、自然禀赋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机会窗口,不断完善产业发展基础,优化产业布局,加速推进数据中心项目建设。随着灵丘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京东集团华北(灵丘)智能算力数据中心、阳高中联绿色大数据产业基地等项目的快速推进,我市大数据产业发展实现从无到有,再到落地生根。
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市在用、在建、待建的大型及以上规模数据中心设计高密度机架20.4万架,服务器规模超300万台,总投资约397亿元。其中,已建成高密度机架4.3万架,约41.6万台服务器。预计2023年用电量将突破25亿千瓦时。
除了持续吸引高质量数据中心项目落地大同,我市还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以产业链“链长制”和特色专业镇等为牵引,坚持在一条链上招商选资,深度拉动产业转型升级,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力争形成完整的数据中心上下游产业链集群配套。
“去年9月,BCI Group秦云基础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高性能算力服务器在大同经开区成功下线,实现了我市在服务器研发、生产上‘零’的突破。目前,我们正在加快推进蓝耘科技等数字装备产业项目建设,引进建设一批定制化服务器、高密度存储设备、制冷设备等研发与制造项目,努力建设服务京津冀算力中心的服务器智能制造基地。”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乘“云”而上
培育数据算力服务业态
助推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算力的深入广泛应用不断催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京东物流(大同)客服中心、上海润迅、重庆人和、华顺金服等20多家基础数据服务企业先后落地我市,在助推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市带来了更多就业岗位,“云中声谷”“云中数谷”产业品牌进一步擦亮叫响。
去年9月投运以来,东风里数据服务基地现已汇聚十余家大数据企业和机构,每天上千名数据呼叫(标注)员在这里进进出出。
“数据标注是指对未经处理过的语音、图片、文本、视频等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转变成机器可识别信息的过程,这为人工智能算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数据支持。”大同市灵波微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俊利介绍,公司目前开展的汽车无人驾驶项目是将道路的宽窄、路边建筑物的位置标志清晰,便于汽车根据这些数据自动识别,安全行驶。
数据显示,自2021年7月全市发展数据呼叫、标注产业以来,累计就业13100人次,培训11845人次。
除了强化就业导向,我市还着眼于数字化发展需要,探索建立产教深度融合的数字经济教学实践基地,加快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位于南环东路的大同互联网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一线作业人员正在各自岗位上挥汗奋战,紧锣密鼓抢抓工期。“我们致力于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加强数字产业需求背景下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努力建设有鲜明办学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培养大同数字产业所需要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标注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于大同数字产业发展,做好大同科技企业的人才支持。”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一期建设正在加速推进,预计10月底前完成全面主体封顶。
智慧城市
走出城市数字治理的“先手棋”
步入新时代,“数智”新大同。
作为全省第一批新型智能城市试点市,2022年以来,我市按照城市状态一网感知、城市数据一网共享、城市治理一网统管、民生服务一网通享、产业服务一网通智的“五网融合”顶层设计,依托京东智能城市操作系统,接入27个市直部门数据,打造先进数字底座,高质量建设智慧城市,在数字化转型的新赛道上全速向前。
“智慧城市的关键,在于数据的有效采集与利用。”京东集团副总裁、IEEE Fellow郑宇表示,“五网”通过信息流转、三屏联动和虚实映射的数字孪生,助力城市各部门高效协同,服务城市经济发展、基层治理、城市应急、生态环境、交通管理等各领域发展,激发城市自我演进。
“下一步,我们还将围绕人口、法人、电子证照、空间地理、宏观经济、信用等六大主要领域,推动相关业务数据共享共用,打造数字服务民生高地。”市数字政府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数字经济热潮涌动,大同牢牢把握机遇,夯实基础,主动拥抱算力时代,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