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芳
一排排标准化圈舍静卧在大山深处,“咩咩”的羊叫声不时在山间回荡。每天一大早,灵丘县鑫喆大青背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金付就来到圈里查看自家的“宝贝”大青背山羊,满脸流露着喜爱之情。10年来,张金付位于灵丘县白崖台乡涞湾村的养殖场从最初的100只羊已经发展到目前存栏1000只以上。他们成立的灵丘县大青背山羊协会,带动全村8户人家走上了养羊致富路,他还帮助其他乡镇的七八家养殖合作社壮大规模。
在新荣区新荣镇下甘沟村后边的一条沟里,一群棕色的西门塔尔牛悠闲地漫步在古长城脚下,天热了躲在树下乘凉,饿了低头吃草,还时不时有林中的中草药当“零食”来补充营养。养了60多头牛的“甘露牛肉”产业带头人、下甘沟村党支部书记王日忠自豪地说:“我们的牛都出圈散养,肉质好、肌肉多、脂肪少,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呢。”
碾玉米、投喂猪食、打扫圈舍、防疫消毒……经过14年的发展,广灵县一斗泉乡一斗泉村养猪大户马在家的存栏猪已达240多头。他告诉记者,这几年村里把养猪作为主导产业,已经培养养殖大户11户,生猪养殖达到800头,年出栏600多头,增加收入30多万元。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省委确立的畜牧业发展“五五”战略为引领,紧密围绕 “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突出畜牧产业“稳猪、强牛、兴羊、促禽、增草”的发展思路,走出了“两山一盆地”农牧循环、绿色发展、特优发展之路,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初见成效。2023年上半年,猪、牛、羊、禽类饲养量分别达到143.43万头、29.41万头、260.05万只、905.18万羽,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61万吨、3.41万吨、18.61万吨。
我市地处世界养殖业发展黄金纬度带,气候高寒冷凉,有天然的畜牧业发展优势,也有悠久的养殖历史,拥有马身猪、大同边鸡、广灵画眉驴、广灵大尾羊、灵丘大青背山羊5个国家省级畜禽保护品种,牧同乳业、中华黑土猪、道士窑、边塞牧羊等地方特色品牌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阳高长城羊肉,畜牧产业发展底蕴深厚、优势明显。
我市也是全国9个北方农牧交错带核心市之一,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雁门关农牧交错带核心示范市和“北肉”平台建设重点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2016年以来,市级层面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同市进一步推进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大同市农牧交错带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等文件,每年都出台畜牧业发展专题行动计划,中央、省、市拨付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畜牧业发展,到目前,重大项目引领带动投入资金近百亿元。
近年来,我市做到了“草牧结合、农牧循环”,在生猪、家禽、牛、羊、饲草五个方面卓有成效。全市现有肉牛规模养殖场139个,其中千头以上肉牛养殖园区6个,万头以上的园区1个;肉羊规模养殖场236个,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云冈安泰、源润、左云圆通泰等万只以上肉羊养殖园区就达7个;奶牛规模养殖场40个,四方高科、伊磊、天和等千头以上奶牛养殖园区13个,万头以上园区2个,生鲜乳产量居全省第二,云冈区奶牛单产全省最高;生猪规模养殖场297个,阳高连续多年被国家评为生猪调出大县;养殖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建成集雏鸡供应、家禽养殖、肉蛋销售于一体的综合产业片区,家禽规模养殖场109个;鼓励大规模种植优质苜蓿、燕麦等饲草,支持第三方牧草种植培训和配送,逐渐实现苜蓿等高端饲草的本地化供应,千叶、牧友恒泰、蓄睿等骨干引领全市饲草加工企业15个。
今年,省委赋予我市“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重大使命,畜牧业乘势而上,紧盯京津冀大市场需求,积极对接、发展加工、拓展市场,推动产业链不断完善,续航高质量发展。今年3月份,山西骏腾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与百胜(中国)集团签订年供应1000万只肉鸡分割产品合同,这将带动我市肉鸡养殖水平大幅度提升,骏腾年屠宰量突破4000万只;华远国际陆港(大同)集团建设山西北肉冷链加工产业园主体工程已完成,园区正积极与一亩田、云海肴等预制菜企业对接,初步达成了入驻意向,推动特优畜产品以成品、半成品预制菜走向市场;灵丘县奥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高标准建设的年屠宰12万头肉牛肉羊屠宰体系主体工程已完成,正在进行生产线完善,将带动全市草食畜迈出更大的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