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的破题之年。今年以来,我市主动服务全省发展大局,锚定“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着力构建打造山西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的“15886”工作体系,擘画了未来转型升级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加快发展步伐的冲锋号角。
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全市上下牢记领袖殷殷嘱托,深入贯彻省委、市委战略部署,瞄准科技(先进制造业)、能源、农业、文旅消费“四大新赛道”,加快构建体现大同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非常之力、恒久之功坚定不移推动转型发展行稳致远。
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其时。我市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贯通起来,优势再造、换道领跑。广大干部群众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拉开全域冲锋的攻势,打出誓争一流的气势,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在奋勇争先中大干快上,努力在新赛道的竞争格局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科技赛道”再造先进制造新优势
在科技(先进制造业)这一新赛道上,大同有底气、有优势——
作为工业重镇,近年来,大同调结构、稳增长、增动能,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布局了一批重大项目,形成了以轨道交通、现代医药、煤机装备等为主的门类较全、技术水平较高的制造产业体系。
随着时代变化,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掌握竞争先机、实现换道超车,大同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聚焦制造业振兴求突破,加快转型升级谋新路。
工业机器人挥舞手臂,精准抓取、定位、安放上百公斤工件;移动机器人有条不紊地进行物流、装配、检测……走进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有限公司的车间,不同种类的机器人和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让智能制造的体验感扑面而来。
为了让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换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我市出台《大同市创新成果产业化承接基地建设方案》《大同市京津冀创新成果产业化承接基地(试点)建设重点》,明确了重点从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资源依赖型产业4个方向承接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研发设计在京、科技实验在同、成果转化优先落地大同”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加快形成,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制造业是国家的“钢筋铁骨”,也是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主导力量。近年来,我市在产业链、专业镇“双引擎”上下功夫,不断做大做强装备制造、现代医药、大数据等产业。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增速10.7%,高于全省增速5个百分点;引进北京弘康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海博夏初储能装备产业园项目成功落地,重点产业链48户链上企业实现营收156.36亿元,同比增长10.1%;云州区大同黄花专业镇完成产值14.68亿元、增速9.23%,灵丘大数据专业镇完成产值30.85亿元、增速15.51%。
放眼全市,一股股抢抓“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政策机遇的“暖风”,吹遍制造产业各个领域,激起一波波竞相发展的热潮,跑出经济增长“加速度”:通用航空产业聚焦“轻型航空器、无人机和品牌服务”三大领域,瞄准“以通航运营为牵引、通航制造为重点”的发展目标,着眼低空经济增长点,在通航产业“市场主体培育”和“从业人员培养”两方面持续发力并形成聚集效应;现代医药产业充分发挥我市可承接中试项目剂型丰富、车间设备齐全等优势,搭建国药集团威奇达药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与京津冀高水平院校及科研机构对接桥梁,以实现创新成果需求定向定制;新材料产业全力推动以“技术招商+中试承接+产业化落地”为具体路径的重大关键技术产业化承接基地试点建设,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着力打通从科技成果到样品、产品的通道,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绿色环保产业立足我市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大宗工业固废存量、增量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延伸固废利用全产业链,落地了云冈区煤矸石资源化综合利用及配套产业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
数字经济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最具成长性、爆发力、牵引力的产业。当前,我市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15886”工作体系要求,加快构建数字经济新生态,全力打造京津冀数据和算力服务地。
地处晋冀交界、京津经济圈边缘的灵丘县,近年来积极承接北京打造全球数字标杆城市的算力外溢需求,发展集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交易、数据应用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集群,目前已形成以秦淮数据集团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为龙头,以7家规上营利性服务业企业为支撑,关联企业多达14家的数字产业集群。
“围绕数据和算力服务产业,我们已先后对接40余家企业。目前,秦淮集团、中联数据、京东集团等5家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建成高密度机架4.3万架,折合标准机架约16.1万架,投运服务器44.1万台;秦云服务器生产项目、中联联志阳高服务器智造项目已落地建设。”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智造”引擎的强劲带动之下,大同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向着先进制造业高地努力攀登。
“能源赛道”开创资源型城市新未来
初冬时节,天气转寒,煤炭企业都在积极备战迎峰度冬。近年来,我市重点推进煤炭绿色智能低碳开采,在提升增产保供能力、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上持续发力,成为筑牢煤炭“压舱石”的重要助力、“能源赛道”上勇往直前的底气来源。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走进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塔山矿智能化调度指挥中心,矿井下各类数据和生产画面实时可见。该矿投入使用的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能够使煤矿管理人员快速直观了解到煤矿的实时生产状态、设备运行状态,形成“人、机、环、管”闭环管控平台,同时通过5G、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矿井安全生产出现的异常情况迅速做出相应的调度和决策,实现了安全生产管理融合联动、预警分析及快速应急响应。从2020年正式建设至今,该矿智能化各大系统结合巡检机器人,实现了多个岗位无人值守,减少作业人数108人,年降低人工成本数千万元。此外,安全生产现场的单班工效大幅提高,例如受到智能化掘进工作面建设的启发,该矿致力于掘锚一体装备的大规模应用,单班人工工效可普遍提高40%,日掘进量可达20米左右,是原来的2倍。
据了解,通过两年来的建设,全市共建成智能化煤矿3座,其中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塔山、同忻2座煤矿被评定为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共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50处;推动煤矿开展5G场景的应用和固定场所无人值守,达到了减人提效的目的,有效提高了煤矿本质安全水平。
煤炭增产保供成效如何?有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市进一步优化结构,释放先进产能,9座生产矿井共净增能力1120万吨/年,3座建设矿井增加建设规模750万吨/年;3座资源枯竭、达产困难的煤矿核减生产能力160万吨/年;由此净增产能共计1710万吨/年,有力担负起保障煤炭供应的重要使命。
怎样在强化煤炭增产保供的前提下,稳定保障发电供电?“我市正积极推动煤电机组‘三改联动’,稳步推进煤电机组‘上大压小’项目,努力扩增电力外送通道,全力打造电力产业‘升级版’。”市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在对煤电机组进行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的同时,加快布局大容量、高参数先进煤电机组,全力推进国电湖东、晋能控股同热三期和中煤三个2×100万千瓦“上大压小”项目建设,以提升煤电发展水平和清洁利用水平;特别是大怀线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程及配套6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被列入国家“十四五”西电东送重点建设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稳定供应京津冀绿电约100亿千瓦时,让大同成为名副其实的京津冀绿色能源供应基地。
“双碳”目标下,传统能源行业已驶上高效转型的“快车道”,发展新能源成为新一轮能源革命的“主战场”。
清风中,耸入云端的风机叶片徐徐转动;阳光下,晶蓝色的光伏板熠熠生辉;山水间,抽水蓄能项目迸发澎湃动力……我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推动新能源开发与“风光水火储氢一体化”发展,全市新能源产业项目纷至沓来,新兴产业版图徐徐铺开。
化风为能,聚光为电。截至今年9月,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848.72万千瓦,占比达到51.45%,其中光伏451.56万千瓦,风电383.38万千瓦,生物质等其他13.78万千瓦。
在加快风电、光伏项目建设的同时,我市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重力储能、巷道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以及地热能等新能源产业“多点开花”、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国网时代一期15万千瓦共享储能项目已完成储能系统充放电调试,中鑫电联新荣一期储能项目已正式投运并于10月1日开始商业化运行;浑源15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并谋划了浑源二期、灵丘、新荣等5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现已累计建成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达31.2万千瓦;试点推进启迪煤矿废弃巷道压缩空气储能项目,重力储能项目马上开工建设,飞轮储能、熔盐储能等正在深度对接;规划建设10万千瓦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示范站,谋划推动储能产业园、重力储能装备制造基地等项目;天镇580千瓦地热科研示范试验电站已试发电成功,下一步还将积极推动阳高-天镇高温地热能发电、城乡供暖、生态农业、医疗康养等分级利用综合示范基地……我市新能源产业集群成势,竞逐产业“黄金”赛道。
逐“绿”而动、向“新”而行,我市持续推进深化能源体制改革试点,加快“源网荷储”示范城市和重点项目建设,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一片生机无限的新天地。
“农业赛道”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秋收刚刚结束,云中大地乡间田野仍然一片丰收景象:粮满仓、畜满圈,大棚内果蔬飘香,工厂里生产忙碌,辛苦一年的农民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
今年以来,我市全面聚焦“6+2”农业发展赛道,围绕设施农业、畜牧业、林下经济、渔业、高标准农田、农产品精深加工及黄花、黄芪两大特色产业,积极构建多种特色农业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奏响了乡村振兴奋进曲,绘就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图景。
作为全市转型发展四大新赛道之一,农业赛道承担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为此,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强化政策创设,全面构建起“1+4+4”“三农”政策体系,形成7个调研报告,进一步廓清思路,明确产业发展创新路径和重点举措。全市农业系统成立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11个专班,聘请12名专家提供智库咨询、技术支持等服务。市级财政预算安排支持农业发展资金0.3亿元、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3.56亿元,发放2.78亿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和2143.55万元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全方位助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玉米长得好,每亩至少能收2300斤,5亩玉米少说也能收1.2万斤,能收入1.5万元左右。”天镇县马家皂乡龙池堡村村民王在激动地说,“原来这是块旱地,好年景亩产粮食也不过300斤。多亏了村里这两年搞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旱地变水地,增产又增收。”
旱地变良田,农民喜增收。我市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个方面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建成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211万亩,不仅增强了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更巩固和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牢牢把握粮食生产主动权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我们计划建设13个玻璃温棚和200个生产棚,年底部分大棚就能投入生产。”尽管已进入冬季,但在天镇县现代高科技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项目建设现场,规划投资25.8亿元的项目仍在加紧推进,建成后将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一带一路”进出口集聚地,对推进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将发挥重要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效应。今年,我市聚力推进210个、总投资185.53亿元的农业农村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年度计划投资100.27亿元。
走进云州区坊城新村黄花产业园展示大厅,冻干黄花、黄花饼等一系列黄花产品琳琅满目、品种多样,在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开足马力加快生产。据园区负责人庞乃东介绍,目前园区共有黄花酱、黄花酱腌菜、黄花干菜、黄花啤酒4条黄花加工生产线及一条日产100吨的小杂粮加工线,年产值可达6000万元,加上黄花干菜和小杂粮大宗交易及线上销售,预计年产值可上亿元。如今,园区主打的“坊城花”牌黄花酱、黄花酱腌菜,“宣工坊”头茬黄花干菜,“雲铖”黄花啤酒等产品远销四川、北京、河南等地。
今年全市黄花种植面积稳定在26.5万亩左右,鲜食黄花销售实现从“0”到“1”的突破,花农赚得“盆满钵满”;全市黄芪种植面积达37万亩,分别占全省和全国的64%和18%,年采收面积2万亩,实现年产量5800吨,占全省的52%……市委、市政府把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制胜法宝”和有力抓手,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催生我市特色产业蓬勃兴起。
初冬时节,走进左云县三屯乡刘家窑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街道、错落有致的砖瓦房,家家户户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现在村子环境变好了,交通也方便了,村里安装了路灯,村民们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可高啦。”村民张文超说。
今年以来,我市认真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开展1个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和省级3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30个示范村申报创建工作,探索创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组织方式、发展模式和要素集聚路径,发挥表率和引领带动作用。
如今,一个个有山有水、有形有魂的和美乡村正在云中大地崛起,一幅幅“有产业、有颜值、有乡愁、有活力、有福祉”的生动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文旅消费赛道”掀起产业发展新热潮
一场初冬的瑞雪让古都大同益现古雅端庄气韵。与凛冽的冬寒形成反差,大同的文化热力丝毫不减,11月17日,“曲起平城 韵动云中”大同市精品剧目展演将盛大开启。据了解,该展演由全市的文艺专业院团倾力出演,集中4个月时间,在周五、周六开展常态化演出,不断做实文化惠民、做强文化品牌、培育文旅IP,擦亮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为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持续发力。这只是我市确保“淡季不淡”、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动作”。
2023年,大同文旅事业蓬勃兴盛的场景成为四季常态,迸发出让人格外欣喜的生机与活力,重点景区高位运行,游客体验好评爆棚,消费活力充分释放,文旅品牌叫响全国,名城形象全面树立,各类文旅推介榜大同总是赫然在列,文旅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
“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为我市促进文旅高质量发展迎来新的重大机遇。大同面向北京、天津等市场,以“产城融合”“交旅融合”“全域旅游”的理念,把历史文化资源、生态休闲资源和商业文化项目有机融合,构建文商旅一体化的消费型产业集群,打造“北京后花园”和京津冀文旅康养首选地及区域消费中心,成果彰显,未来可期。
当下,我市正全力实施文旅消费链合作行动,推动消费升级。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力打造以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为核心,以恒山、古城、长城、平型关景区为主体的“1+4+N”文旅产业发展格局。
在云冈石窟,我市持续推进云冈历史文化长廊景区建设,积极推进游客服务中心、主题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等重点项目,全面加强国际合作,提升云冈石窟的国际影响力,让这座人类艺术宝库的文化活力不断焕新,大美气韵更加恢弘磅礴;在北岳恒山,我市全力推进景区建设,加快创建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让这座中华人文名山更加展露出自然与人文并美的气度;在大同古城,我市高标准推进保护修复,统筹推进历史院落修缮、街巷道路改造、建筑风貌整治、公共设施配套等工程建设,再现古城历史风貌,并高起点布局文旅业态,建设精品夜经济集聚区,常态化开展实景演出,培育沉浸式体验消费新场景,形成品牌引流矩阵,让文脉绵延的大同古城更加文韵流芳;在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沿线,我市大力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多个长城核心展示园项目建设,配套完善文化驿站、房车营地等基础设施,培育一批长城文化旅游村,让大同古长城更显雄奇魅力。
我市持续优化文旅消费供给,让文化大同更加汇聚人气。紧紧抓住国家文物局支持建设“博物馆之城”的有利契机,不断探索“总馆+分馆”模式,逐步形成主体多样、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体系,走出了一条文博、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路子,“博物馆之城”品牌格外闪亮;深化“京津晋冀蒙”“连理同庆”“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区域联动,协同推进文旅合作;举办各类艺术论坛和文化讲座,开展“文化大同”主题活动,办好“大同年大不同”等系列活动,以“文化古都”聚集人气、吸引人流,成效显著;开展各类体育赛事,充分彰显大同内在活力,第十六届省运会等在同成功举办,具有地域特点、行业特色、大同元素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接续打造,大同国际轮滑节、大同摇滚马拉松、长城公路自行车全国公开赛等品牌赛事影响力远播;会展经济方兴未艾,今年以来,首届山西特色专业镇投资贸易博览会、首届京津冀信用协同发展高峰论坛、数字经济发展峰会、中国呼叫中心产业发展年会、服务外包领军企业交流会等大型会展在我市接连举办,让四海宾朋倍感古都大同的开放襟怀和热情胸怀。
我市不断开辟文旅消费新领域,让大同文旅感受更深入。研学中国古都,读懂天下大同,研学旅游日益成为大同文旅备受欢迎的新项目,人们通过研学,以全新的历史视角构建起更加宏大的“天下大同”大历史观;大力培育乡村旅游,坚持现代农业与健康养生、养老产业、文创产业、体育运动产业等有机融合,大力发展乡村观光游、采摘游、露营游、民宿游、体验游等产品业态,推动乡村旅游更加火热。
我市不断提升文旅消费服务,让大同文旅体验更加美好。加快培育植入新型文旅业态,提升文旅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构建智慧文旅平台,全面提升“畅游大同”网上终端服务功能,加快发展“智慧旅游”;不断加强人性化服务,优化“景景通、城景通”旅游路网,在推动航班增线、优化旅游线路、改进景区服务、推广特色餐饮等方面优化产品供给、提升服务品质。
今年前三季度,我市从京津冀地区净流入资金228.13亿元,同比增长19.43%;京津冀蒙人员来同人数月均14.8万人,占全省的20.1%;与京津冀地区签约项目87个,总投资480.32亿元,其中已落地项目33个、开工项目22个;今年上半年全职引进博士88名、“双一流”高校或知名医科大学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121名,柔性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58名,发放人才补贴3296.9万元,与京津冀在人才合作方面日渐形成良性互动格局……一座城、一群人、一条心、一起干、一定赢的奋进图景正在云中大地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