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获批全省通用航空业发展示范市已有4年多。如今,这座通航之都正在崛起,率先在全国形成“一园一校一机场一基地”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研发制造、机场运营、通航教育、航空体育通航产业板块初具雏形,以南六庄、灵丘通用机场和通航飞行服务站为代表的地空飞行服务保障网相继建成……大同通航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向优”的精彩蝶变。近日,记者走进大同通航产业园,采访了多位通航界人士,探寻大同通航产业的成长密码。
升级配置“整装”待发
“最近的主要任务是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完善飞机内饰,确保下半年产品交付成功。”11月3日,记者走进大同长鹰蜜蜂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见到刚忙完工作的企业负责人王吉东。车间机器飞转,工人忙个不停,产品展示区内数架蜜蜂4号飞机放置整齐、等待交付,其中一架身披黄黑相间外衣、形似蜜蜂,十分亮眼。
“今年,我们根据用户需求优化了装配工艺,将引进的德国机载电台加装在蜜蜂4号飞机上,飞机驾驶员不用通过手持对讲机与地面保持联系,直接说话就能实现远程通信,这样极大提高了飞行安全性和工作效率。”介绍完飞机成品,王吉东带记者参观了钣金等车间,他说,公司于2020年底取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生产许可证,目前,已建立了完备的生产线,可完成从钢管、铝管等原材料到最终整机的自主加工制造。
“为助力项目高质量推进,我们通过内外联动,与北航相关院系、行业名师开展交流活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山西柴油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完成蜜蜂飞机的特检、热处理等重要工艺。”王吉东说,公司将保持上半年良好生产势头,上下一心冲刺四季度,确保完成全年生产目标。
研发制造借“机”起飞
“这里的55公斤级微型涡喷发动机和85公斤级微型涡喷发动机是按照需方要求,把发动机外所有的附件都放置到了机内,为此,我们重新设计了油路,‘大同造’飞机发动机更加集成化了。”日前,记者来到大同航源众诚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见到了工作人员麻岳敏,他介绍说,眼前的两款发动机将要送至需方处进行地面试验。
2020年7月,40公斤级微型涡喷发动机点火试验成功,该款发动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历时一年之久,凝结了研发团队的心血。“这款发动机投入规模化量产后,研发团队没有停下脚步,开始攻坚80公斤级、100公斤级、120公斤级微型涡喷发动机。”麻岳敏回忆起研发那段经历感慨万千,相比40公斤级发动机来说,高重量级意味着推力更大、承重力更强,因此,对于发动机的尺寸和工差要求也更严格。去年年底,研发团队集中攻坚120公斤级发动机研发难题,吃住在厂房,在反复试验中不断调整参数,将研发关注点细化到每个零部件、配件上。今年年初,产品图纸定型,大家合力优化加工工艺,最后出厂试验,产品合格达标,回头来看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目前,我市建成了以通航产业园区航空器研发制造基地为代表的航空器制造和企业孵化基地,共有以轻型飞机制造为代表的6家高端制造类企业,主要开展轻型运动类飞机整机、轻型航空发动机、航空器零部件的研发制造。今后,园区将勇当“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先锋,加大企业培育力度,让越来越多的通航项目借“机”起飞,让大同“通航梦”持续迸发新活力。
通用人才展翼高飞
“学生代表大会是学院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方便学生对学院各方面工作提出建议,全面总结、讨论学生工作,为学院发展贡献我们的青春力量。”11月4日,记者在山西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术交流中心见到了安书汶,他和同学们正忙着筹备学院第一次学生代表大会。
安书汶是通用航空航务技术专业大三学生,担任学院团委副书记。他对于毕业后的就业去向还在考虑中,好在学院为毕业生提供了首都机场、杭州萧山机场等多种实习渠道供选择,实习岗位质量高、类型丰富,有助于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在实习实训中、看到自身不足和努力方向,为毕业就业打下基础。
“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布局航空工程、航空运输、无人机、信息技术4个专业集群,开设航空地面设备维修、民航运输服务、无人机应用技术、工业软件开发技术等13个专业。”据该学院副院长马贵春介绍,为全方位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以校企合作、比赛竞技等形式深化产教融合。包括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2023届747名毕业生就业率达93%;经常性、有计划地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增强师生的“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以赛促改。近三年,学院共派出46支参赛队伍参加全国、全省技能大赛,“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8项、优胜奖18项等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