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永宏
近日,山西大同大学美术学院青年教师张敏《云冈石窟飞天绘画作品集》由开明出版社出版。这是她2020 年云冈学专项课题“云冈石窟飞天造型艺术研究”的一本绘画力作。
该绘画作品集共收入她创作的飞天作品100幅,其中线描作品 33幅,彩墨作品67幅。这100 幅飞天作品分别为云冈第 1、2、5、6、7、8 、9、10、12、13、17窟的飞天,其中大部分为中期石窟飞天。张敏说,云冈石窟飞天的雕刻之美、用色之美、线性之美、气韵之美、身形之美、空间之美都是需要去认真研究和描摩的。对云冈石窟飞天的艺术解读,她一直在研究与探索中不断完善。
在张敏的研究之路中,她很喜欢青岛出版社青年编辑申尧的一句话:“伟大飞天,是了解佛造像艺术的钥匙,了解了飞天,就了解了佛教。世人皆知敦煌飞天,岂知云冈飞天也不得了!云冈飞天展现的是全新的面貌,混合了民族、 宗教、社会、东西方的碰撞与交流。”正是有了这句话的加持,张敏格外关注云冈石窟飞天造像,她很享受面对飞天时能尽情地去描绘它,研究它,从单纯的喜欢到逐渐理解,理解之后再继续绘画,绘画中又引发新的思考……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张敏来说是幸福的。张敏说,第一次关注和研究飞天是她在读研究生时创作过的一些水彩作品,那时候能收集到的云冈石窟飞天图片非常有限,所以一开始画的时候就很艰难,没有什么高清的图像资料,很多细节难以揣摩,去实地考察又发现很多 飞天在窟顶或一些较高的壁面上。但张敏是一个不怕困难、勇于攻坚克难的女孩,在她看来,越是困难的事情,越要迎难而上,这样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于是,在经过了多种绘画技法尝试的同时,她又开始去理解和探究北魏工匠在建造石窟时到底有怎样的色彩设计理念,想到这一点,她探究的愿望更是强烈。
在绘画过程中,张敏参考研究了敦煌北朝时期的壁画、北魏墓葬文物,以及常沙娜老师的敦煌服饰等艺术研究成果,结合云冈石窟各窟壁面彩绘情况,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赋彩,一点一点地摸索着画,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张敏说,在创作过程中,母亲程乃莲是她的指路人,她之所以喜欢绘画,喜欢研究古代艺术,都是因为有母亲的指引。
捧着自己的心血之作,张敏说,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去关注和研究云冈石窟飞天艺术,也希望得到更多的机会去和他们交流、学习。“我的人生信条是‘追根溯源,寻梦不止’,我愿意在云冈石窟飞天艺术研究上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