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三变”变出“火”日子

本报记者 苑捷 通讯员 孙展春

  有了温室大棚,农民收入年年涨;有了小杂粮加工厂,农产品身价倍倍翻;有了干部当“靠山”,外出打工路路宽……

  近年来,阳高县大白登镇在产业帮扶、消费帮扶、就业帮扶上精准施策,多措并举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庄稼汉”变身“土专家”

  近日,记者走进大白登镇陈官屯村,一栋栋日光温室整齐排列,一座座大棚在冬季暖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大棚内全是忙碌的村民。

  铺膜、安苗、浇水……村民杨宏在大棚内有条不紊地忙活着。“我们村有劳动能力的每家都有两三个大棚,蔬菜大棚成了俺们稳定增收的‘聚宝盆’。”杨宏笑着说。

  陈官屯村发挥本村土地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等优势,按照“一棚一品种、一户一特色”规划布局,引导村民连片种植大棚蔬菜。目前,全村共建设日光温室125栋、冷棚134栋。

  祖祖辈辈种惯了大田作物,刚开始村民们不会种大棚,村里就聘请农技专家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如今,不说青椒、尖椒,就连‘阳高红’圣女果的种植技术也掌握了,俺们村人人都是‘土专家’……”村民陈宽自豪地说,他家种了6个棚,今年纯收入至少20万元。

  “土特产”变身“金豆豆”

  走进大白登镇上富家寨村的小杂粮加工车间,在电机的隆隆声中,工人们忙着碾米、磨面、装袋……车间里阵阵米面香扑鼻而来。

  上富家寨村种植谷子、黍子、红小豆等小杂粮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该村每年生产优质谷子200多万斤、各种优质豆类60多万斤。然而,价格低、销售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户。

  去年3月,该镇整合县乡村振兴局、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驻村工作队、村集体三方资金,建起上富家寨小杂粮加工厂,主要加工品质优良的小米、糕面、红小豆等特色农产品。

  通过筛选、加工、包装等流程,“穿上新衣”后的小杂粮身价倍增,种植户每亩至少能增收300元。“小杂粮产业链不断延伸,上富家寨的小米、红小豆附加值显著提高。没想到俺们村的‘土特产’一跃变为‘金豆豆’。”上富家寨村党支部书记王学田欣喜地说。

  “打工仔”变身“小老板”

  塞上初冬,天气渐冷。忙碌完地里农活儿的南杨官屯村村民“组团”登上了北上南下的列车,开始了新一轮务工之旅。

  近年来,南杨官屯村积极与县人社部门和用工企业联系,开设劳务输出基地、加强技能培训,全力为劳务输出“搭桥铺路”。

  “听说北京有一家修理厂招收修理工,上北京挣钱去。”村民张直忙完农活儿就打工去了,他在北京搞修理,月工资10000多元。

  去北京,成了近年来南杨官屯村务工人员的首选。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反馈回的招工信息也越来越多,农民务工的目光也拓展到太原、呼和浩特等城市,劳务输出这股“清泉”激活了南杨官屯村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今年以来,南杨官屯村全年培训劳动力80余人,外出务工411人。“如今,俺们村不少人已从‘打工仔’变身‘小老板’啦!”南杨官屯村党支部书记吕库高兴地说。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文件
张忠义赴乡村振兴联系点调研督导
“三变”变出“火”日子
我市深入开展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
三峡枢纽航运通过量 突破历年最高水平
村规民约促文明 成风化俗树新风
我市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支队添丁
贺岁片《人间至乐是家乡—大同》开机
大同新研氢能实现金属板电堆 零下52摄氏度无助低温冷启动
本市广场舞《汾河流水哗啦啦》入选 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汇演节目单
大别山麓药材种植富乡村
未来一周将有两轮冷空气连续来袭
“多彩平城北梆情”—北路梆子《王宝钏》精彩上演
关于对无人机等航空器飞行实施临时管控的通告